861期 第76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3-2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新闻作者:文 / 刘正义
    “十五”以来,随着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密度增加,渭南市农村客运由国有、集体、个体经营已整合为客运公司化管理经营,基本解决了县乡公路干线和农村人口稠密地区群众的出行问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现有的城乡客运“二元化”管理体制、“二元化”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客运市场发展的要求,急需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研究破解城乡客运“二元化”结构难题,形成资源相互衔接、功能充分发挥、方便快捷高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
客运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
    对于渭南市来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道路旅客运输的增长和发展空间主要在农村,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才能长期充分体现道路运输业“门到门”服务优势。因此,道路运输系统应重点研究解决好为“三农”服务的农村客运问题,以促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效融合、良性互动。
    在客运组织形式方面,应确立客运企业自身为市场经营主体。首先应将政府对城市客运企业和客运经营者的行业管理职能由城建部门划归交通运输部门。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引导客运企业间以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组建新的城乡客运企业,新企业既可从事农村客运、又可从事城市客运经营,并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第三,客运企业应实行公车公营或公车承包经营,除政府和行业补助资金外,由企业全额出资或控股51%以上占有客运车辆,严禁挂靠经营、避免个体私营、不许分包经营。
    城乡客运一体化并不是城市客运与农村客运的等同化或相同化,其实质是对城乡客运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方便城乡旅客和随行小件物品的双向流动,最大限度地达到便捷、安全、畅通之效能,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城乡客运差距,转移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减轻大城市发展压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最终实现合理布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
    城市客运与农村客运有效整合后,城乡客运的运营模式大约有以下5种。
    公交化运营模式。城市公交在市区和郊区运营时,按现行公交营运有关规定执行并售票收取票款,驶出城市区域时一律不得超载,票款应按照农村客运以行驶里程计价收取。对毗邻县城、县至乡、县至村公路主干线,沿途工矿企业村庄分布较多,人口稠密,客流量大的农村客运班线可以逐步向公交化运营转变,采取定点循环、高密度发车、定线运输方式运营。
    定线定班模式。对县至乡、县至村、乡至乡的农村客运普遍适应,系标准型客运班线运营模式。班车由班线起讫汽车客运站场按向公众公布的时间发车,其运行班次按行政许可班次执行,行驶路线和沿途停靠站点都相对固定。
    定线不定班模式。对平时和节假日客流量有较大波动特征的农村客运班线,日常适当减少发班,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循环发班,对“早进城、晚归乡”的民工延长发班时间。既满足旅客的乘车需求,又减少“教条式”发班、无客运营造成的无谓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分片区不定线不定班模式。对乡至村、村至村的客运冷线,由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选定客运企业,在邻近的几个乡镇片区内投放小型客车承担乡村公路旅客集散和分送,早晚周末接送学生,承运赶集、聚会旅客,与县至乡、县至村、乡至乡班线客运形成有效衔接,协调互赢。条件成熟的也可与县乡客车经营收益捆绑分成。
    “一线一公司、一片一公司”模式。由运管机构正确引导,在现有农村客运企业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实行班线重组改造,推行“一线一公司、一片一公司”的专线定片定公司经营模式。并针对农村节假日、集市日等客流不稳定的特点,采取统一经营、站点发车、滚动发班、循环运行、捆绑结算的方式。
推进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解矛盾,减少阻力,顺利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
    理顺体制,制定法规。在当前我国推行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环境下,厅运管局要尽快调研通过省交通运输厅报请省政府作出决定,并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将城市公交和出租客运划归交通部门管理,理顺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统一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体制改革与地方立法相结合,通过地方立法,打破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政策上存在的行业壁垒,制定统一的税费征收和财政补贴政策、公共资源共享规定及行业管理法规,对相同性质的经营主体和市场经营活动执行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
    统筹规划,兼顾城乡。交通部门要进一步确立“路运并举、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原则,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渗透融合,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政策扶持,鼓励发展。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争取地方各级政府支持,享受有关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对从事乡至村、村至村客运经营的,政府可以借鉴河南省推广“新农巴士”的好作法和抢抓国家“汽车下乡”的好机遇,根据县(市)面积、人口和线路分布状况,核拨资金统一购置车辆,分期分批直接配置给客运企业,以提高线路密度和农村客运覆盖面,让客运企业增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引导农村客运经营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形式,以确保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依法监管,稳定市场。在城乡客运互融渗透和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市县两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城乡客运市场的整顿治理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公交车随意越限出城运营、县乡客车在城区随意游走上下旅客、出租车拼座出城冲击客运班线、三轮汽车和摩托车非法载客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以确保客运市场稳定和发展,为城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创造良好环境。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