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期 第76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4-1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安塞:总书记带来的福音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郭少言

 

 

    闻名天下的安塞腰鼓激扬着黄土地的风骨,如今,这片土地再度沸腾。2006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的除夕在安塞村民家里度过。2008年10月,总书记在安塞住了3天,深入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塞,历史的革命老区,今天的石油重镇,这个总书记牵挂的地方,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路在这一历史时期充当着重要角色。
一个“贫困”能源大县的道路重任
    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丘陵起伏,95%的区域是山地,多年以来,山里人广种薄收,一年辛苦换不来几个钱。自1983年发现油田,已探明储量1.4亿吨,这里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低渗透油田。从此,安塞县财政几乎96%来源于石油,这种较为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延续十多年。安塞虽是石油大县,却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富裕,虽然长庆、延长两个石油集团长年在安塞扎根,然而,一个是国家级企业,一个是省级企业,挣到的钱与安塞财政无关,事实上安塞只有一个采油厂――杏子川采油厂,这个延长集团的下属县级单位支撑着安塞93%的财政收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种地的农民更少了,大多数村庄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大山中,许多养羊的农民一年也舍不得吃一次羊肉,一位村长说:“过年的时候会吃猪肉,羊肉金贵,农民要留着卖钱。”能源是有限的,日子是无穷的,科学发展才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钥匙。安塞县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13万农民渴望用双手开出致富路,这也是胡总书记最关心的问题,在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塞县被确定为胡锦涛的联系点。2008年10月29日至31日,胡总书记带着国家发展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福音走进安塞,听农民的声音,听基层政府的意见,调研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效。
    科学发展观近几年在安塞大地上阔步践行。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扩大产业规模,把棚栽业发展成为黄土地上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农业发展的大事一件件提到日程上。然而,长期滞后的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交通面貌亟须改变。
    安塞县交通局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增加总量、提高等级,外延内联、形成网络”的公路建设思路和“县乡公路规范化、乡村道路黑色化、村组道路网络化、道路两旁绿色化”的目标。近几年,在县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优先保证道路建设投入。2005年以来,县财政每年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都在3000万元以上。安塞县还在省、市政府和交通部门的支持下,争取专项资金9000多万元,缓解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还从长庆几个采油厂和杏子川采油厂争取资金8600多万,建成了一批乡村公路。到2008年底,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有813公里,通油路的行政村有146个,占总数的69%,初步形成了纵横贯通,内外连接的公路网络。            
行无需赶驴 饮不必挑水
    3月23日,记者走进安塞县,了解农村公路发展情况。日落时分,建华镇杨桐村一支迎亲的唢呐队伍刚刚散场,人们怀抱唢呐等器具有说有笑地行走在一条山间柏油路上,这条8.2公里的油路是2007年修通的,已经迎送过不少结亲队伍,村支书庞伟说:“交通方便了,小伙子也能娶上婆姨了,这两年村里结婚的可多了。”村民李志胜的家就安在柏油路边上,这位祖辈几代都生活在杨桐村的大叔向记者讲述了过去的时光:“没修公路的时候,我们要沿河道走20里路才能到省道206上,驮个东西就得赶毛驴了,春秋冬一年三季都会结冰,下雨涨水就出不了门了,一次,我走在半路开始滴雨点子,再上个坡大雨就来了,河床猛涨差点把我冲走!”支书庞伟总结道:“信息靠吼、看门靠狗、交通靠走、运输靠驮。”柏油路一通,村里马上建起30亩蔬菜大棚,1000多亩苹果园,目前村民们正在努力把村后的荒山坡改造成梯田,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去年胡总书记来的时候带着水利部总工,把他留在安塞又调研了7天,现在,杨桐村和安塞其它的村庄一样逐渐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说着李志胜蹲下身就着门口的水管喝了一大口水:“山泉水直接引来的,你尝尝,甜着哩。”行无需赶驴,饮不必挑水,是当地农民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直观的感受。
    路不仅让农民受益,也给油田企业带来现实利益,化子坪至薛家湾24公里农村路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由延长石油集团投资36%与地方共建。延长公司的工程师孟海峰说:“以前的土路一遇下雨,油就运不出去,2007年9月份下了20多天雨,那个月我们就损失3800多万,2008年元月下大雪,我们也损失了四五千万。今年新修的柏油路已经贯通,带给企业的效益太大了。”
总书记握过手的农民们
    记者来到沿河湾镇的侯沟门村村民康海发的家里,胡锦涛总书记除夕在自己家里炸年糕喝米酒的照片高悬在墙上,康海发的婆姨郭生燕一边抱孙子一边经营着农家乐饭馆。此时的康海发正在李家湾农业示范园里忙碌着,他是县上聘任的农民蔬菜技术员,去年10月,胡总书记再度来到侯沟门村握着老熟人的手嘱咐说:“你是农民蔬菜技术员,一方面要带头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把你掌握的技术传给乡亲们,好不好?”康海发响亮地回答“没问题!”并向总书记汇报说家里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发展多种经营,家庭人均收入已超过两万元。谷润莲是村支书杨丰歧的婆姨,男人在忙事业,她自己照管着一个大棚,现在正种着黄瓜,五六月下架后再种豆角、西瓜等,就这一棚菜一年可以让谷润莲一家收入两万元。2008年,侯沟门村的大棚产业获得了新发展,旧棚改造重建了一批大棚,所有大棚都换成了自动卷帘,棚内接上了自来水,全村七百多人,从事大棚产业的有120多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180元。
    记者和谷润莲一起坐在她家大棚的顶端,目光所及是一片片大棚在黄土地上铺展,黑油油的农村路沿山蜿蜒而行,串起片片蔬产基地,经过座座油井,跨过个个村庄,向大山深处延伸。希望从她眉间升起,这些见过大人物的农民满怀信心地耕作着一方热土,他们有很多理由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