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前,一个讲究的农民进城办事可能会携带两双鞋,出村时脚上穿双胶鞋,包里放双便鞋,进城后再打个颠倒,脏稀稀的胶鞋藏起来,干净的便鞋穿脚上,办完事返回农村时再颠倒过来。因为道路的不同,身份和形象就有了标志性的差别,形成了“城”与“乡”的不同,许多年难以改变。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党中央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交通运输部发出声音“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以实干的姿态在三年内让乡村交通面貌发生“巨变”。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陕西农民告别了“泥脚子”的称呼,他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脱掉胶鞋穿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皮鞋,驾驶农用车、私家车或搭乘乡村公交车,无论晴雨都可以奔忙着甜密的事业。
巨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去年5月,在全省农村公路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副省长洪峰指出:“过去的两年,是我省农村公路投资最多、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时期,也是农民群众感受最深切、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让历史后退仅仅三年,幅员辽阔的陕西农村,没有铺装的乡村土路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2005年底,全省还有22%的建制村不通公路,通自然村组的道路更差,村与村之间远未连线成网。技术标准低、路面铺装差,全省农村公路中最低等级的四级路和无法列入等级的无铺装路占将近90%,砂石路和土路占80%以上。虽有约8000个建制村通了沥青路或水泥路,但这些村子大都是靠近国道、省道、县道的村子,通起来比较方便,通村油路(水泥路)的总里程只有4000公里,仅占全省6.8万公里村道的6%。而且农村公路普遍缺少桥涵、防护及排水设施,抗灾能力弱,晴雨天都能通车的仅为36%。
近三年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7万公里,是“十五”期间新改建总里程的3倍多。其中新建通村公路4.8万公里,新增通畅建制村1.4万多个;新改建县乡公路9000公里,新增通油路乡284个;新建通达工程12000公里,新增通达村5135个。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9万公里,全省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0%和63%,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6%。99%的乡(镇)、87%的行政村通了班车。去年“5・12”大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陕西略阳县灾区,看到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正在繁忙地运送救灾物资时说:“没有想到你们陕西的农村路修得这么好。”的确,干支结合的国省道与农村路在非常时期让高速公路发挥了最大的运输效益。
决策:从案头到地头的伟大工程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决策者深深意识到,农村不发展,中国无法强,人民不能富。农村路的现状深深牵挂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为将心头对农民的牵挂、案头对农村路的规划真正落实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基础工程来抓,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以省政府名义分别召开了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改革和全面发展的会议。同时在全国率先与交通运输部签订了农村公路部省共建协议,李盛霖部长高度评价:陕西省政府和交通部联手共建农村公路,是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市、县两级政府也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领导,着力推进。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曹森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赋予我们交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交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省交通运输厅从做好“三个服务”的高度,不断把握农村公路的新要求,自加压力,高点定位,以中部地区的标准全面规划和组织农村公路工作,提出“十一五”末实现全省100%的乡(镇)通油路,80%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的硬性建设目标,狠抓以通村公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五年建成6万公里通村油路。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对农村公路的高度统一认识,迅速掀起了陕西农村公路建设高潮。
筹资:多管齐下破解难题
陕西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大,地形、地质条件差,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为破解资金难题,省厅广开思路,调动各方,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首先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出台“群众打底子,交通运输部门铺面子”政策,三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71亿元,占总投资的36%。其次,构建农村公路融资平台,提高建设补助标准。省厅以交通规费作担保,争取银行贷款100亿元,举债建设农村路。加大省补资金力度,确定了通村水泥路每公里15万元、沥青路每公里12万元的通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标准;县乡油路改造工程补助标准由原每公里关中24万元、陕南陕北28万元,分别提高到35万元和40万元;农村公路升等改造为二级公路的,每公里补助150万元。三是尊重民意,“一事一议”筹集资金,鼓励群众投工投劳或自愿捐资修建通村公路。近三年,全省农民为通村路义务投劳2000多万个,出资35亿元。四是整合农村各项扶贫资金,捆绑使用。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各级地方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抢抓机遇,整合发改、交通、水务、林业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重点解决村道建设问题。户县蒋村镇青三村、五凤村采取“包抓帮扶,捆绑投入”的办法,共整合各项涉农资金20万元,完成了两个村3公里通村路建设。五是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地企共建农村路。这方面榆林市涌现出许多典型,榆阳区个体企业家宋云山出资2100万元,修通惠及补浪河乡四个行政村的28.3公里通村水泥路。府谷县民营企业家高乃则出资1.3亿,由县交通局负责建设管理,修建惠及12个行政村的李家渠至峰山公路及引黄灌溉工程,全长24公里,以二级路标准设计,沿路布设引黄灌溉管道,1800亩贫瘠山地将变成丰腴的水浇地。
通过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投资融资机制,真正形成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体制,促使农村公路建设从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从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
质量:一枝一叶总关情
如果说农村公路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民心工程的一棵大树,那么每条路的工程质量就是关乎民情的一枝一叶,时刻牵挂在陕西交通人的心头。一条路的质量问题对于这条路或这个村就是100%的问题,负面影响极大,甚至会全面否定农村公路的成绩,破坏交通行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陕西出台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为农村公路发展保驾护航。
陕西确定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100%合格目标,质量问题“零容忍”态度,确保干一条,成一条,让群众满意一条。监督体系的完善是陕西确保全省农村公路质量的关键。首先,加强行业检查、指导、监管力度。省厅、省公路局、省质监站多次组织人员在不同施工阶段,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点检查,实地抽查工程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三年来,省厅每年组织全省范围内检查不少于两次,省质监站每年组织全省范围内检查不少于3次,省公路局、省通村办不定期地对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行巡回检查;其次,是全方位的社会监督。针对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建立了以群众监督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在通村公路项目所在村选拔一批有威望、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群众监督代表,交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行、易于掌握的土办法,狠抓水泥用量、石灰用量、基层厚度、面层厚度、养生等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第三,是建立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举报制度,省公路局及各市交通主管部门均设立农村公路质量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并通过电台、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对待工程质量问题上,不护短、不遮丑,对个别质量问题突出、社会反响大的项目公开曝光;第四,建立农村公路工作巡察制度,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公路建养管各项工作进行巡察,多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
除过全面深入的监督体系外,质量责任追究也要动真格。省厅把工程质量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作为一项全年工作成绩考核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行业监管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心不强的个人严厉的问责和责任追究。2008年,三个县由于通村公路质量被全省通报,其辖区内农村公路计划被暂停下达,补助资金停止拨付;两名县交通局局长因质量问题被免职。三年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断攀升,质量抽查单点合格率达91%以上。
管养:为父老乡亲提供优质服务
过去,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来源是省上每年从养护费中切块安排补助约1亿元和各市县的“五小”收费,除去人员和管理经费,养护资金所剩无几,农村公路列养里程不足4成,大部分乡道和所有村道基本处于失养、失管状态。随着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省厅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目前全省104个涉农县(区)全部完成改革工作,基本实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全省农村公路路况水平明显提高,年均好路率达到76.71%,为父老乡亲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
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的广泛调研和积极争取,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养护工程费由省厅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5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高于国家要求标准近一倍;日常养护费由市县政府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市、县征收的拖拉机养路费原则上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用于日常养护的资金不得少于征收数额的70%。改革后,仅2008年,全省安排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累计达到7.7亿元,是改革前的6倍。2007年5月,省厅在澄城县召开了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现场会,2008年5月,又在西安市户县召开了全省农村公路工作现场会。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树立了我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典型和样板,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其它县区改革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使改革工作有序、稳妥、顺利地开展起来。
现在,农村路不仅有人养护,还有路政人员的悉心管理,每隔几公里的村道都会有一个主人照料着。在府谷县一个刮着狂风的日子,清则乡石马川道班的道工王反乱依然在路上收拾来往运输车辆撒落的石子,他说:“我们四个人负责25公里路面日常养护,每天都要上路培路肩、清边沟。”
通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省厅不仅落实了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还构建了完整、系统、规范的农村公路管理组织体系和生产组织体系,为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快客:让农民群众坐上公交车
一方面是大规模的建设,另一方面是“路、站、运”协调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省建成乡镇五级客运站574个,招呼站4367个,乡镇班车通达率达到99%,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87%。基本实现了“公路修到哪里、站点建到那里、客车通到哪里”的通达工程要求。以中心城市客运枢纽站为龙头,以县城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和招呼站为结点,以县乡公路为纽带,连接乡镇、通达建制村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农村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车辆档次和技术状况明显改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道路客运市场新格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交通运输大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渭南市白水县按照主干线客运、分片农村客运和冷热线搭配结合的原则,先后在6个乡镇33个行政村,投放小型客车35辆,开设“三农快客”班线14条,约8万山区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搭乘“三农快客”。14条“三农快客”客运班线以“政府支持、行业引导、企业经营、社会配合、农民响应”的工作格局,全部融入运输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实行公司化管理,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助推:激活新农村建设一盘棋
农村交通的巨变,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可能。在陕北的府谷、靖边、安塞等煤、气、油富产区,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延伸到农业产业园区,畜牧养殖基地,使产业结构从原来单一的能源工业向着现代化设施农业、旅游服务业与工业齐头并进的方向转变。农民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在企业加农户的现代化农业的带动下,迈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位于靖边县东坑镇的新桥农场有万亩万元示范区之称,除过亩产万元,一年收获两季之外,玉米吨产田亩产一吨以上,已获得国家级专家认证,东坑镇黄家峁村支书闫志奇说:“通村油路大大改善了种植、养殖业,我们两年前开始搞设施农业蔬菜,只要我有货,大车就能进村拉,全省第一车出口越南的胡萝卜就是从这条路上拉出去的。”占地30多亩带冷库设施的蔬菜市场就建在通村油路边上,每天大约有150吨蔬菜从这里运往湖南、广州等地,依靠领先的蔬菜种植业,黄家峁村人均年收入8600元,比没有通村油路的时候翻了一番多。
榆阳区麻生库略(音)村不仅是陕西省的养猪示范村还是陕北白绒山羊繁育基地,2007年修通了7.1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村长韦立山说:“过去没有水泥路,连阴十来天雨,猪就卖不成了。现在每运输一吨猪饲料要比从前节约50、60块钱运费,去年村养殖场生猪出栏64000头,路通后村民有了钱都开始买车了,这两年村上光小轿车就有180多辆,货运大车增加十几辆,农用车增加了100多辆。”
农村公路带动渭南市合阳县实现“一村一品”,通村路建成后,运输方便了,北王庄村的红薯种植面积连年扩大,每亩就可使农民收益2000元以上,交通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农产品促销经纪人,村里经销大户二、三十人,长驻甘肃、酒泉、平凉等地都设有该村的销售点。
农村公路沿线村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红红火火地带动起来。鸟瞰陕西大地,条条畅通整洁的农村路穿梭在村庄之间,经纬纵横托起一个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近年来,陕西交通运输厅坚持“一个龙头,两个重点”的交通发展战略,以高速公路为龙头,以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为重点,整体推进,致力于构建高、干、村资源共享的“大公路”管理格局,使全省干支线公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现代交通的综合实力,为陕西建设西部强省铺筑了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