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期 第76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4-1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小康高速剪影
新闻作者:渭水
    渭水,原名周抗美, 作家、诗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宝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诗集《诞生》、《静夜写意》、《渭水抒情诗选》等。
 
敢问路在何方
    2006年4月20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将载入陕西省公路大发展的史册上。小康高速公路旬阳段的正式开工,标志着陕西省11个市区将全部跨入高速行进的时代快车道。
    2009年2月下旬笔者随陕西省交通作协组织的小康高速公路作家采风团,在春寒中驱车通过了即将通车的小康高速公路,在一座座桥梁下,一条条隧道中,一个个工地上,亲身感受到建设者忘我工作的火热场面,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至今难忘。
    这项规模宏大而浩繁的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省际公路通道包头至茂名线陕西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高速公路的贯通,将大大缩短关中地区与陕南之间的直线距离,将西北与西南、西北与中南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快捷便利,一路联接西北中南,无疑对陕西经济发展,对振兴西部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小康高速公路穿越秦巴山脉,沿线高山纵横,地势险要,河流密布,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满目,危情横生。工程难度之大,工期要求之紧,质量要求之高,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穿越千山万水,扬威五湖四海”的新时代义勇军――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联合7家单位组成一支实力雄厚,能打硬仗,能高质量高速度完成任务的施工队伍。
    小康高速公路全长58.26公里,原计划工期4年,总工程计划投资51.8亿元。公路穿行于沟壑纵横,山高谷深的南秦岭山脉之间,遇山凿隧,逢谷架桥,工程异常艰难。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上,风餐路宿,斗寒战暑,攻克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关,创造国内公路隧着施工的10个第一。许许多的建设者三个年头都始终坚守在一线工地上,从没有回家过年。
    三个年头,小康高速创造出中国公路隧道施工的新速度。迄今,全线长达38.41公里的126座(单幅)桥梁威然挺立起来,长达49.27公里的31座(单幅)隧道群顺利贯通,其中特长隧道6座,桥隧合计43.84公里(双幅),占路线总长的75.2%。一串串惊人的数字,凝结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
    安康市是一座充满原生态气息的山清水秀之城。长期以来,公路的闭塞缓慢状况,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最大结症。伴随着小康高速公路工程进度的一次次加快,安康民众的梦想将变为现实,在今年5月28日安康传统的龙舟节开幕之时,陕西省11个市区中最后一座没有高速公路的城市安康,就要展开腾飞的翅膀。
    三年来,始终奋战在工程一线的小康项目管理处处长段小平,在2009年春节前夕,有家难归,他动情地发出所有建设者的心声:“心若在,梦就在。眼下距小康高速通车的日子只有120天了。我渴望的亲情,仿佛伸手可及,却又抓不住它,只要抓住了‘5・28’,心诚,梦就圆了。”
 
包家山隧道创造出奇迹
    位于小康高速公路咽喉部位的包家山特长隧道长11.2公里,是我国内地第三公路长隧。施工地点地形险要,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影响隧洞的断层多达37条,施工难度极大,成为全线最艰巨的工程地段和控制性工程。
    面对这条难啃的硬骨头,建设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包家山管理处工程部胡平副部长告诉我们,施工以来,已发现岩溶异常区17处,遭遇8次特大涌水,146次涌水、涌泥事件,168次大小塌方。采访中我们看到隧道中淤泥四处可见,排水道的水流不断泄出。施工人员心有余悸地回忆道:2008年8月21日10时许,3号斜洞口3处涌水突然间喷射而出,一处水柱冲出14米高,水压之大令人惊心动魂,每小时涌水量高达1500立方米。正洞里还有20多处涌水,隧道顿时变成了水帘洞。这是包家山隧道发生的第五次特大涌水。3号斜井发生特大涌水,最大积水量17000立方米,垂直水深59.4米,100多名潜水泵和4台大型水泵经过10余天的多级接力抽水,才排除了险情。在中铁十八局小康项目部的工房内我们观看了当时涌水的录相实况,真是惊险无比,令人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长631米的3号斜井是包家山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乘绞车扶摇直上,感受了坡度达37%斜井的壮观与艰险。出了井口,眼前是玉皇山脉的青山,这里四面环山,荒无人烟,距施工处麻坪镇22公里之遥。施工之初无一便道,建设者硬是靠拖拉机和人力将大型施工设备拆成零件,运上山后重新拼装。项目部的工房是将山包平了一块建成的。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通讯不通,施工人员三个月与家人失去联系。11标段的建设者回忆起中国电讯拉通专线的那一天,所有人都激动地拿起手机与家人通话,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3号斜井承担着运人运料运碴和正洞4.1公里施工的重任。与艰苦环境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有轨运输系统完善全面,自动变轨直接倒碴系统安全可靠。大型矿车一车拉16立方料,三分钟完成卸碴,其规模及方法颇具独特创意,在全国实为先进。
    站立于青山腹地,环顾四野茫茫苍苍,深藏于大山环抱中的隧洞仿佛是飘落山间的一条玉带。包家山隧道地质环境之差为陕西高速公路史上之最,堪称中国公路隧道的地质灾害库。然而,大无畏的建设者凭借着满腔热情,惊人智慧,不懈毅力和忘我精神,穿越了37条地质断层,在不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中,挽回经济损失8000万元,创造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奇迹。
 
高科之光构筑绿色通道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随着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当代高速公路隧道的掘进技术已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小康高速公路建设同样闪烁着高科技之光。曾经参与过榆靖沙漠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西汉高速等项目建设的小康管理处工程部副部长胡平自豪地说:“包家山隧道的治理涌水、施工方法、安全管理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高科技PMC设置远程监控下,包家山隧道的施工现场在千里之外一目了然。关爱生命的人性化作业,施工人员指纹识别进洞系统等程序化安全措施,创造了包家山隧道322次地质灾害零伤亡的记录。信息化与自动化作业开创了陕西公路掌子面施工的先河。
    为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现场布设了救生圈、救生衣、气垫船、钢筋梯、灭火器、高音喇叭等安全生产器材,在几次特大涌水发生时起到了有惊无险确保人身安全的作用。
    包家山隧道工程在施工前不具备任何条件,水电通讯道路基本设施都是从零开始,在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中,依靠高科先进技术,营造出10个“全国首创”,弹奏出中国高速公路行进的时代强音。
    同时,在小康高速的拓展中,构筑了自然、人文和谐的环境。中铁十八局小康项目副经理王正平告诉我们:“工程环保要求丝毫没有放松,隧道采用零开始挖进洞,防止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对弃渣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尽量减少对环境破坏。”整个工程不提倡人为造景,要求通过绿化和美化将公路融入优雅的自然环境中。
    我们有幸在公路正式开通前驱车一睹小康高速的秀丽风姿。沿途饱览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美景,山青水绿、徽派建筑、古土风貌与现代文明气息相映成辉,分享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诗境,真乃人生一大乐趣。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