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红花村。出生于80年代初的我,对于老家的记忆多停留在袅袅炊烟、青山绿水之类的环境层面上。对交通的不便,生活的艰苦缺乏直接感受。听父亲讲,他十六岁那年,家里穷的没有粮食过年,只好去80里以外老表家借粮。因为来回都是徒步行走,回到家他那双大脚已经磨得满是水泡了,那钻心的疼让他永难忘记。
上世纪90年代初,回老家基本是爸爸骑自行车带着我,路上总是七绕八拐,上下颠簸,路况很差。那时对我来说回老家真是一件非常不情愿的事。90年代后期,虽还没有高速公路,但国道、省道都渐渐变成了柏油路。而乡间小道还是要靠步行,受天气影响,有时遇上大雨什么的,行路的狼狈和艰难也时有发生。
进入新世纪,一条条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道相继串连起来,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出行的便捷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渐变成为一颗璀璨的乡村明珠。最让我感慨的是,有几位村民在村边建起了水泥厂和矿业公司,路的通达让周边群众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沉重的山峦摆动开腰肢,鲜活了起来。过去抛家弃子南下打工的乡亲们都纷纷回到自家的土地上,或建厂开店当上老板,或种起特种蔬菜大棚当上现代农民。
现在回家,我最惬意的是坐在车上尽情穿行在如同山水画卷般的乡间小路上,欣赏着梨花的白、油菜花的黄,还有镶嵌在这美丽画卷中的一幢幢红砖青瓦的“洋房”。老家和大部分的中国农村一样成为交通事业大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了。
一个个矿山、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片片大棚遍布农村……面对巨变,我为自己没能像父辈那样经历生活的艰苦和贫穷而遗憾,而作为一个公路桥梁的设计者,我更多的是为自己工作所创造的价值感到荣幸,作为一个公路职工的后代,我将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奉献给自己所热爱公路事业。
这,就是我要讲的幸福背后的故事。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