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9期 第76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4-2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包家山散记
新闻作者:文 / 图 段小平

    包家山地处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距安康市区58公里,海拔1100余米。北倚秦岭,南连巴山,重峦叠嶂,峡谷密布,沟壑纵横,盆地星罗棋布。
    若遇春,万物苏醒,无数朵苞芽在和煦春风中妩媚摇曳,竞相奔放,花香弥漫,沁人肺腑,山坳里未融化的点点白雪点缀于满山的苍松翠柏之间,一派浪漫希冀,生机盎然;遇夏,清纯凉爽,苍翠欲滴,明净如妆,漫步蜿蜒崎岖绿阴丛中,灌木藤丝丝缕缕,盘亘纠结,只听潺潺流水,鸟语回旋,不见瀑布垂落,兽啸悠扬,深感孤傲壮美,气吞山河;遇秋,浩瀚林海欲流出玉液琼浆,漫山红叶浸染峰峰峦峦,五彩斑斓,顿感陶冶性灵,心旷神怡;遇冬,千山万壑,银装素裹,凛冽劲风,深渊呼啸而来,顷刻间,将万物抛向苍茫穹隆,然光芒仍温暖沐浴着大地,顿领悟生命坚强。
    站在包家山高高的山脊上,聆听风与树的交谈,仿佛在诉说千年沉淀;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岭,像睡意未醒的仙女,凝眸不语;俯览奇观悠闲缠绵,一条绸带从岭脊飘落于山涧,道不尽情感震撼,泪滴挂满脸颊,把云朵透穿。无数次涉足,无尽之感慨,诞生的小康阳光大道,从崇山峻岭深处送来温暖,今日举杯同赞。
    国家高速公路网包茂线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跨其境南北而过,全长11.2公里的包家山隧道南为玉皇山,占隧道的80%,北为青山,占隧道的15%,包家山仅占5%。期间,地质结构复杂,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质岩、泥质岩、沙质灰岩等组成褶皱断块山,山顶熔岩洼地、熔岩丘陵、漏斗、落水洞、盲谷随处可见。当年,勘察设计人员翻山越岭从桐木乡进入青山至麻坪,常常歇脚在茨沟镇佛爷岩村周边,恰是包家山,设计人员于此地喝水、吃饭,问山叫什么?曰:包家山,于是,包家山隧道一词诞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包家山也随着包家山隧道轰隆的炮声而声名远扬。
    溯往追昔,包家山由湖南一包氏姓而得,包氏家族在此居住约七代,历史各期,大批流民避战乱,逃赋税,躲徭役,迁徙无定,返来复去,在此集结如故,伐木支檩,依山筑屋。如今随处可见险要山头仍残留着躲避匪患的山寨遗骸。从桐木村沿历史邮差走过的羊肠小道拾阶而上,至佛爷岩村需4小时,平日很少穿行者。因地理与环境关系,地貌九山半水半分田,且水在沟,田在坡,依山为生,然难靠山生存,主要靠外出天津等地打工,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地里收成以玉米、土豆、豆类为主,出行成为最大困扰,至今仍见戴斗笠、披蓑衣、穿草鞋和满耳草鞋的乡民悠闲行走在崎岖山道上。忆往,生活贫瘠,民风彪悍,性格脆弱,感情单薄,为琐碎小事,争吵打闹,甚自缢。今朝,筑高速带来繁荣,播文明变化亦多。加宽改造村道,修桥若干,用电亦足,吃水便捷,若有客上门,虽不相识,热情招呼,烧开水,打鸡蛋,不亦乐乎,忠厚本分中透出豪爽。打通的桐木乡至麻坪村8公里大道,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封闭的深山不再与世隔绝,思维观念,生活水平,情感世界变化翻天覆地。
    历史会铭记,包家山会铭记,公元2006年4月30日包家山隧道开工建设,至2009年3月末,历时1050天,长度世界排名第二的双洞公路隧道正式贯通。期间,使用钢材21000吨,水泥30万吨,碎石64万方,砂子48万方;投入机械与设备520多辆(台);用工211万个,炸药2500吨、雷管300万发、共耗资14亿。
    包家山隧道,地质环境之差为陕西高速公路建设史之最,堪称中国公路隧道之地质库。
    建设期间,省市、省厅领导十余次亲临一线,慰问指导,打气鼓劲,国家院士、著名专家,把脉诊断,出谋划策。上下一心,百折不挠,奋勇攻坚,克无数艰难险阻,战前所未有灾害。包家山隧道Ⅳ级围岩多达60%,虽不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仍挽回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创陕西乃全国公路建设奇迹,并勇创十个第一。
    穿断层37条,遇涌泥、涌砂、涌水146次,特大涌水7次,塌方168次,大塌方5次,创零伤亡记录;斜井陡坡37°,有轨运输矿车运输49200趟,平均每3.5分钟一趟,安全运行960天;利用243米深竖井投放砼料7万立方,无一质量与安全事故;隧道施工首次采用无轨――有轨――无轨自动转换;首次采用互联网技术,施工现场实行全监控;隧道四个通风井与正洞同时施工,施工进度加快,资源配制最优,不影响通车后运营;工期论证批复60月,克服断层、涌水、涌泥、涌砂、岩爆等自然灾害,仅用工期35月;隧道洞口首次安装指纹识别器,安全管理程序化;救生衣、救生圈、气垫船、灭火器首次配置工作面;斜井施工大断面达到4.55米,通风能力大提高,快运输、高进度。
    天道酬勤,建设者栉风沐雨,披肝沥胆,历经35月艰辛沧桑,包家山隧道遂贯通。将安康与西安的车程缩短2小时,使从古至今多少壮士折腰,文人扼腕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堑变通途。然包家山巍然深秀,灵犀银翠,秦蜀苍兮,清溪之水皆为诗,郁郁苍苍皆为画,今包家山隧道穿膛而过,虽识衣钵,但神秘面纱难以释诠。翘首包家山,忧心往事,然持此隧道巨卷,思接千载,任人讽诵。
   (作者就职于小康建设管理处)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