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梵高,我知道他是一个名画家,知道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知道很多人说他的画看不懂,以此来嘲笑印象派的画家;知道很多人说,天才和疯子只隔了一步,因为梵高最后得了精神病。 其实他们这样说梵高,我或者赞同过,或者觉得与我无关过,我其实是冷漠的,我只是不断地和人说,我不想成为梵高,谁愿意成为他呢?谁愿意一生与贫穷为伴,谁愿意死后却获得荣誉,谁愿意死于疯狂? 可是我突然觉得他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他居然没有远离,虽然我们相隔着如此远的距离,国界,文化,领域,可是他却突然出现了,让我对他的一切好奇。 我第一次真正去留意别人对他的画的评价,是看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虽然老套,可是依旧带我感动,让我喜欢的,是女主人翁带领着大家如何去看画并评判画。而在里面,梵高的画被拿出来置疑,此时已经具有名气的梵高的画,或者就是摆在像我一般肤浅的人面前,应该也是不能被赏识的。而女教师微笑地看着她的学生,听着她们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她们的感觉,哪怕是她们并没有被画吸引的感觉,抑或是她们觉得被震撼的感觉。这都是一个选择,人应该大胆地站出来,说出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被教育成一个模子,用被教育出来的约定束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出什么东西的感想,也许他们只是把书本上,或者别人的意见拿出来背一遍。而梵高的话在这里提出来,就是他的反传统意义,他没有画别人眼中的美,而是“自己的”。 后来知道梵高不被肯定,可是仍然坚持自己的路,这让我想起王家卫,想起很多一直努力没有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或者我突然喜欢他,不为别的,而是因为我心中的梦想。人与人本来就是如此,因为这样那样的差异而路途遥远,或又因为这些那些的巧合而又近在咫尺。 我不知道人类到底是因为有了梦想而伟大,还是因为有了梦想才卑微,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所以有了千差万别的人生。大家都知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才有的路,只是如果你的脚步太急,你的心思更远,你从哪里来判断,你是开拓者,还是迷路者? 有天夜里,我和妈妈说,我想辞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二十四岁了。 很多年前,一个荷兰的神职人员被革职,突然想画画,给他弟弟写了封信,让他寄教材,那时,他二十七岁。 其实我不太能理解梵高,艺术中都是有相通的地方。梵高在画画的时候,却在读书,读《高老头》,“我不能只明白这个人物的身体的每一存肌肉骨骼,可是却不明白这个人物心理在想些什么。”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画了大量的人物速写,可以说从三十岁开始才接触真正的水彩,他对着已经小有名气的表兄说,我觉得你的画中缺少一些什么,缺少的是“热情”,没人把他的话当真。 他自己在不断地揣摩,却又如此希望被人理解,他把每个名画家都看得很高,可是却又不断地接受嘲笑和批判。如果说我过去不理解他,但今天却能理解他了。 我为我自己将永远不能成为梵高而惭愧,是的,十年的功夫,他都被看成一个废物,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他抱着那样的热情来希望自己能被肯定,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他没有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我曾经在google里搜索了一下,看到众人对梵高的评价,他们爱他的向日葵,爱他的色彩,爱他的星空,可是没有人爱他对矿工的同情,爱他画的土豆的女人,那虽然是梵高画中的一部分,可是他们却把梵高变成了一个衣着华丽的诗人。 尼采曾说:“在人世间遭受最深苦恼、吃过最多痛苦的人才算伟大。”在,而梵高一生与苦恼抗争不懈,而且总是在超越身心最大承受极限之上痛苦挣扎,为艺术燃烧了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一生,无疑是充实和伟大的一生。(作者系宁强管理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