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印台区地处关中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面积626.8平方公里,辖九个乡镇两个街道办事处,107个村,23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9.48万人。地貌为丘陵沟壑区,北部南部以大山为主,中部以高原为主,山原交错,沟壑纵横。多数乡、村地处山梁沟道,农民兄弟祖祖辈辈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生产生活用品全靠肩挑背扛马来驮。路不通,让多少人挣钱致富的事耽误在漫长的等待中,多少希望停留在无助的幻想中,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修路是农民兄弟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农村人世世代代的期盼。200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印台区抓住机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经过几年的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学规划求实效 为使公路建设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印台区交通局对全区道路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结合全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坚持三个相结合,分类对公路进行了科学规划。 坚持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在苹果主产区印台乡规划了印台东西两原8条50公里油(水泥)路,切实解决苹果外运难的问题。 坚持与干线公路建设相结合。为建成以305省道为主线,以通村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印台区规划并实施了红土北环线16公里、高楼河乡南环线20公里、阿庄至河口13公里、周陵至东原10公里等油路建设,使印台东区几个主要乡镇和行政村实现了与干线的道路连接。 坚持与农民生产生活相结合。金锁西片、玉华葛条硷、广阳四联村、红土肖家河等村自然条件较差,印台区坚持从群众最需要的道路修起,修建了陈炉、高楼河汽车客运站,规范了运营秩序。 区委书记闫旭、区长延红岩多次深入建设工地,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群众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期,农民群众投工投劳不计报酬,公路占地不计费用,占用青苗树木不计补偿的大好局面。陈炉镇育寨村在郭秀明式的好支书李族族的带领下,群众自愿集资6万元,出动机械义务拉沙子1000多方,运石渣2400方,还争取包村部门的支持,无偿提供价值4.5万元的水泥修建了通村路。陈炉镇东山村发动群众40余人义务投工投劳分两班,组织3台三轮车拉运水泥,历时两个月,为通村公路的顺利完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造福一方百姓 “路连乡村兴产业,情系农民奔小康”。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为果农增收创造了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 广阳镇四联村通村公路开工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双平就跑项目、找工队、赊材料,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修路基,垫资10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的水泥路。56岁的村民王志民激动地说:“这水泥路修得平展展的多好啊!天阴下雨咱也像城里人一样,脚上不沾泥了,咱得感谢党、感谢政府”。井家原村党支部书记李有良说:“以前村子路不通,果商进不了村,苹果一斤少卖两三毛钱人家还不好好要。现在上级帮助我们把路修好了,今年,我村的苹果专业户家家比往年起码多卖几百块钱是没有问题的”。 通村公路的竣工通车,让广大农民走出封闭,走进了市场,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印台10多万农民朋友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实现了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梦想,沿线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自发组织自乐班唱大戏,沿路书写:“免征农税得民心,拨款修路感党恩”的横幅标语,表达了农民兄弟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2006年来,印台区共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62条,213.46公里,全区11个乡镇、办事处全部通上了油路(水泥路),10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油路(水泥路)的行政村10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5.3%,其中印台乡西原主线、红土镇环线、高楼河乡环线、阿庄镇环线等一批水泥路及油路建设工程成为通村公路建设的亮点。偏僻的甘草塬村苹果成了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全村当年增收40万元。金锁关镇西片的11公里砂石公路修通后,沿线的5个村也火了,山区生产的苹果、烤烟、核桃等山货有了出路,进山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苹果、柿饼、鸡蛋等农副产品顺着一条条新修的通村路流向了各地,农业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面貌也改变了。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