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条两千多年前的秦直道,这么多领导、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切磋、探讨,我觉得非常欣慰。这再一次证明我们陕西对于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遗存的珍视。 《探秘秦直道》的作者徐伊丽女士年龄不大,但是志向高远,她是迄今为止全程考察秦直道的唯一女性。我们陕西是一个文学大省,陕西籍的作家很多,也很有实力,但是以前没有人想到要把秦直道写一本书。所以徐伊丽涉足这个重大题材是难能可贵的。徐伊丽曾经多次考察过秦直道,不仅她自己考察,而且在2007年参与组织了大型的秦直道采风活动,不少的陕西作家都亲临秦直道领略了这条古道的风采,参观了秦直道沿线的重要古迹,体察了秦直道沿线的风土民情。那一次大家感触很深,很多作家写了文章,《陕西文学界》杂志和甘肃《丝绸之路》杂志都出了专刊,好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所以徐伊丽女士为推动秦直道旅游和开发,尽了一个作家应尽的义务。在这里,我希望她这本书的出版,能为秦直道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起到更大的作用。她本人还愿意为秦直道做进一步的工作,我也希望相关的单位和秦直道沿线的市县领导能够给她更多的支持。 秦直道穿越平原、山地、草原和沙漠,而且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洗礼,现在仍然有一些路段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很令人欣喜的事情。有些地方有六十多米宽,甚至能够起降直升飞机,的确是很壮观。但是秦直道的旅游还是没有大规模地搞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交通问题。秦直道的某些路段之所以保留得比较完整,是因为它基本在人迹罕至的森林和比较高的山脊上面。通往这些地方的道路很少,有好多地方其实就没有路。靠人步行去旅游观光,那当然不行。这样的行为只是属于极少数带有探险意味的旅行者。而旅游只有参与人数众多才能形成旅游经济。因此要搞秦直道旅游首先要修路。 第二是趣味问题。单纯地为一条道路而欣喜若狂,只有专门的学者才能做得到。普通的旅游者,他们的旅游是要有趣味性的,必须把趣味性融入到历史文化的大的情境当中。如果能建设一些仿古的驿站或者兵站,建设个别皇帝的行宫,这就等于增添了一些旅游项目,也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再比如,添加一些体验性的项目,比如骑马射箭等等,还可以建造仿古的兵车,让游人体验一下秦代兵车的感觉,这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当代人和古代的历史文化的距离拉近。当然,这些兵车怎么制造,行宫、驿兵站如何建造,那是要由专家学者们好好研究的,不能粗制滥造,每建一种仿制的东西都要经得起推敲,否则要么会形成文化误导,贻误后代,那就不如不搞。当然,秦直道旅游应该有一个总体思路,那就是不仅仅是看秦直道,不仅仅是恢复秦直道上面的原有建制,还应该包括秦直道沿途的重要的历史古迹,以及民风民俗。采取这种思路,秦直道的开发就容易带动起来。所以要把秦直道当做一条线,把好多有价值的珠子串起来。 第三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它的旅游景点很多,有价值的,需要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东西也很多。相比较而言,秦直道作为一条被遗弃甚至被遗忘多年的道路,没有被各级政府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一般人都是急功近利的,什么好开发,花钱少,见效快,就开发什么,所以像秦直道这种有一定开发难度的就要推后。但是我觉得,秦直道的确是一个大项目,谁早一点把它抓住,好好做一点文章,谁就能抢占先机,迎来机遇。 看到今天这么多人关注秦直道,我想秦直道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利用应该为时不远了。但愿这条道路为沿途每个县都带来好运! (在“《探秘秦直道》暨秦直道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致词)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