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一个曾经编纂过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志的作者,一个一直关注和着迷秦直道的读者或观众,能参加这个研讨会我很高兴。首先祝贺好朋友、作家徐伊丽女士的《探秘秦直道》一书的出版发行。我仔细地阅读了全书。这是一本对秦直道历史与文化的追溯与探究、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不可不卒读的有趣的难得的好书。而它出自一介年轻的平民小女子之手,实属难能可贵,可敬可佩,可喜可贺。
二
从陕西关中平原经陕北黄土高原到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沉睡了二千多年、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古老建筑。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抵御匈奴主侵扰,令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驱匈奴,收复河套南地,扩充和构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长城后,修凿的又一个巨大的防御工事,也是万里长城的姊妹工程――秦直道。
史圣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又载:“秦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家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秦纪二》也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
“甘泉”即甘泉山,坐落在云阳县。秦汉时的云阳县有甘泉山,甘泉山林茂木繁,山高气爽,以泉水甘美得名。秦建林光宫、汉建甘泉宫于此。每奉盛夏季节,秦汉君王常去林光宫(甘泉宫)避暑,并处理军政事务,使林光宫(甘泉宫)成为京都秦代咸阳、汉代长安以外的另一个政治、军事中心。
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直道”修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南起云阳即今陕西淳化县凉武帝村,途径陕、甘、内蒙古两省一区,穿越十五个县,北达九原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全长大约相当现在700余公里。大体南北相直,故史称“直道”。
秦始皇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皇威,下令要加快修筑这一浩大的军事工程。除了令大将蒙恬监修外,并命长子扶苏为监军,协助蒙恬处理军务。扶苏和蒙恬,为此付出了杀身之祸的惨重代价。扶苏在去上郡蒙恬屯军处监军时,先是两个女儿途中死亡,葬于直道附近。今甘肃省正宁县刘家店子林场西侧数里出,有“两女砦”遗迹,据传系扶苏两女之墓,至今坟头高大,周围残留秦砖汉瓦随处可觅。可遗憾的是,秦始皇到死并未看到已基本建成的直道。经过两年半的突击修筑,“直道”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可以说基本完工。活着没有看到修竣好直道的秦始皇,到始皇三十七年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装载他遗体的“dc车”却是由九原郡沿“直道”运回咸阳的。这也算圆了这位中国首位皇帝要建世界最快大通道的夙梦。可就在秦始皇死后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直道”基本完工之年,赵高、李斯假传诏书,先后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就这样,一代历史功臣、贤良名将屈死在戍边高原。如今,陕北绥德大理河两岸的扶苏墓与蒙恬墓遥遥相望,诉说着二千多年前的功罪与冤愤。
这样高速度高质量的工程的确在世界交通史上罕见。这比世人皆知的宽仅仅几米、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的古罗马大道,早了200年,宽度是古罗马大道的十倍或十几倍,长度是它的近3倍,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这里纠正一个误区:有的文章说世界上第一个高速公路诞生在中国,即中国是最早有高速公路的国家。这是显然闹了笑话,高速公路完全是一个现代的概念,他最早诞生在德国。我们说秦直道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是说它建的比较早、又宽又直、车马跑起来很快,是形象的比喻,是打引号的“高速公路”。
“直道”竣工百年后,史圣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述了他到北部的边疆,从直道归来,行程中观察蒙恬修凿的长城和城堡,都与开山填谷的直道相通的情景和过程。
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廷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过一封信给他说,“秦为直道于天下……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直道之丽至于此。”从这些文字中,人们不难想象“秦直道”当年的独特的夯土技术和惊人成就。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封闭式高速公路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祭祖拜陵的传统。“直道”的修筑,为后人拜谒华夏始祖黄帝陵和黄帝陵始得传名于世,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相传司马迁为撰写《黄帝本纪》专门实地考察了黄帝陵。一天司马迁出长安,一不坐轿,二不带随从,只身乘马,长途跋涉,沿“直道”北上,来到翟道城(今黄陵)桥山一带。他没有惊动官府,也没有打扰百姓,更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便四处奔走,拜访老人,查看史料,搜集传说,考察各种遗迹,了解风土人情。他看来往游人谒陵参拜时散漫无礼,尤其是士大夫们和京官老爷骑马坐轿直到陵前,缺乏礼教,非常愤慨,就信手捡起一块西瓜皮在路旁石头上写下“黄陵重地,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翟道县令知道此事后,即请当地有名石匠将太史公手迹镌刻成碑,立于此地。从此,黄帝陵始得扬名于天下。
虽然秦祚短促,秦王朝仅存15年,公元前206就已灭王,在秦代“直道”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在汉朝初年,却发挥显示出它的威力。车辚辚,马萧萧,剑戟如林,旌旗蔽日。凭借着这一条南北快速大通道,秦汉王朝的铁甲骑兵,从淳化林光宫(甘泉宫)屯兵地出发,粮饷和军辎源源不断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摧城拔地所向披靡。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远遁大漠戈壁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传说十六岁继位日夜都想成神仙的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调集十八万大军,准备在北巡边关之后,举行封禅仪式。十月初,汉武帝从它的军事指挥中心――云阳甘泉宫出发,沿“秦直道”北上。一路上旌旗翻卷,战马嘶鸣,士气昂扬,好不威风。大军行至边关,武帝派遣使臣前往匈奴下战书:“……东南一带已皆荡平,南越国王首级已悬挂北阙。单于如能出战,可与大汗天子亲自前来交锋。”当时,新任单于才继位,看了武帝的战书,敢怒不敢言,自己又不敢出兵。汉武帝等了数日,不见回音,又怕误了封禅仪式时间,只好收兵回京。
在“直道”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后,“直道”的历史的天空中还是留下了一串串鲜活的和谐面容。历史上有名的“文姬归汉”,就是蔡文姬离开南匈奴,沿秦直道回到中原。人们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的亲善和团结作出贡献的“昭君出塞”,也是沿“直道”出塞的。当“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受阻时,中外使节、商贾也曾绕行“直道”往返于西域和长安之间。由于直道把关中地区与蒙古高原地带连接起来,使中原王朝的政令得以快速传递到阴山脚下,中原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在河套之外得以迅速传播。宋以后“直道”逐渐冷清下来,但从“直道”沿途发现的古钱币、瓦当和石窟等大量文物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道却被商贾、行旅和民间所利用。
三
为了掀开“秦直道”神秘面纱,编好《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1989年8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已正式出版),23年前我曾随陕西交通史考察队,历时近一个月,实地考察了“秦直道”现存的大部分遗迹。
像今陕西富县张家弯,被当地人称为“车路梁”的一段,“直道”遗迹得以较好保存。清《~州志》也记载:“~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我们从茶坊出发,驱车沿“兰宜”路行程88公里,在175公里处的张家弯的五里铺北侧上山。一入山,一条路面宽阔,坡度平缓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直道”豁然扑面而来。这一段当地老乡称“车路梁”。“车路梁”直道遗迹路基坚实,不长树木,而路段两边塌陷处和深沟内,灌木丛生。顺着“车路梁”漫行,虽然“直道”蜿蜒迤逦,但这样宽阔的路段,其大势始终是向北延伸。经过我们实地丈量,路基最窄处宽30多米,一般路基宽40米左右,最大垭口,宽度达60多米。站在一个像望火搂模样的山头向南望去,山岭南岸的垭口清晰可见,和北侧“车路梁”上堑如斧劈刀削的垭口,遥遥相望,蔚成景观。想象恐怕这就是蒙恬将军,当年遇山“堑山”所为吧!这里远离县城,地方偏僻,人烟稀少,“直道”没有垦田种地,才使路基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整个路段,设计合理,独具匠心,线形顺直,弯道颇大。上山的纵坡度不到10%,和现在的三、四级公路最大纵坡度接近。若稍加整治,汽车便可通行。据当地老人见告:直道遗迹穿过富县境内全长大约有90公里,约占秦直道总长的13%。
在甘泉县桥镇乡的“牛来崾子”,在旬邑县的“黑马湾”,在开阔、雄伟的子午岭上,在志丹县的“圣马道”,在陕北的毛乌素沙漠中……,我们也发现了断断续续的“直道”遗迹。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也有人说“百闻不如一见”。不管孰是孰非,如果你不是亲自目睹眼前的壮观胜景,是难以置信陕北的深山里,竟会沉睡着二千多年前的“直道”。今淳化县北铁王乡凉武帝村,是“秦直道”的起点。历史上的秦林光宫和汉甘泉宫早已荡然无存。但遗迹尚存,尚有一些土城墙的痕迹,宫城东北角内现存两个引人注目的圆锥形大土台,间距57米,东土台高16米,底围约225米,称“望母台”。西土台高15米,底围约200米,称“承水台”。两个高大的土建筑是甘泉宫遗址的重要标志,现已立碑保护起来。据说这些大土台,是军队出征前祭祀的地方。“直道”的终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郊麻池古城,也有同样形状的大土台。时至今日,陕北的一些简易公路和农田仍利用了直道遗迹。有的直道遗迹和公路重为一体,有的也开垦耕作,成了农田,有的仍在山林荒野之间若隐若现。
四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
23年前,我曾考察了的从今淳化县北到内蒙古包头市西、司马迁称“千八百里”的“秦直道”,相当今700多公里。而位于秦直道东侧和秦直道基本平行的西安至陕蒙界高速公路竟然也是700多公里。
2000多年前的700多公里和2000多年后的700多公里,两个“700”多公里,不谋而合,不能不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对比。
2000多年前,古代秦人在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在一多半山顶脊梁,一少半沙丘草原上,用了近两年半时间,修筑了宽约50米左右、长达700多公里的车马大道。其工程如此之艰巨,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宏伟,选线如此之奇特,实乃是中国和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2000多年后的当代秦人和当代陕西交通人,以现代人的意识,甩掉了2000多年的历史包袱和羁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秦人智慧、倔犟、执著的传统和顽劲,在“秦直道”的家乡,在三秦大地编织着一条又一条高速公路的锦绣之路。
陕西高速公路建设,与中国内地高速公路建设同步前进。
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和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最早建设,同开陕西和中国内地高速公路建设之先河。
上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陕西高速公路迎来了第一次加快发展机遇,投资逐年加大,到2003年底成为西北第一个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
到“十一五”期间,陕西又迎来了第二次加快发展机遇,原来的“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调整规划为“三纵四横五辐射”即“345”网,总规划高速公路5000公里。
此后连续三年,跨越发展,到2007年底高速公路已突破2000公里。2008年底,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466公里,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投资规模的新形势,陕西再一次迎来了加快发展新机遇。陕西交通人抢抓机遇,强力推进,超常发展,第三次把高速公路路网规划,调整为“两环三纵六辐射七横”简称“2367”,使路网总规模扩达到8000公里。
陕西不仅已建成了2466公里高速公路,而且在一次次的加快中,设计理念,建设和管理观念、办法和实践,也一次次地更新和提升。不仅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地建设高速度、高标准和高质量的高速路,而且一条条科技路、环保路、生态路和人文路已成为三秦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9年陕西将有西安至安康、商州至漫川关、宝鸡至牛背、榆林至神木和西安至机场专用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50公里。届时陕西全省11个市区将全部通达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将达到2816公里。同时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将达到2300公里,总投资达到157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
这同样是在“秦直道”的家乡创造的又一个陕西交通史上的奇迹。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不仅给三秦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便捷和舒适,使陕西在建设西部强省的大道上迅跑,而且它已经像秦兵马俑、黄帝陵和大雁塔等千古文化胜迹一样,成为外省人、外国人刮目相看老陕的一张名片。
古代的秦直道和现代的高速路,它们的共同处都是选线奇特,遇河架桥,高速推进,直通之。然而,不同的是现代的高速公路,早已不再“堑山堙谷”、遇山开挖、遇沟填平了,而是遇山凿洞,遇沟架高,生态环保。
古代秦直道的雄奇、威严与险峻,可以想象古代劳工、军工和筑路者的艰辛、不易和精湛技艺,而现代高速公路,工程宏大,科学施工,构建和谐,重塑文化,更展现了现代交通建设者的胆识、智慧和伟大。两者既相似,又有反差,是古今道路两重天啊!
“秦直道”是人类交通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的骄傲,但它始终是一个“千古谜团”。它将一直吸引和激励人们去探秘,去研究,去争拗,去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五
我想如何保护与利用秦直道,也应该厘清思路,找准抓手,制定规划。我谈三点意见。我以为:
第一位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是要做好研究挖掘工作,必须要让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介入,可喜的是,我省专业考古工作者已经正在对秦直道进行考古挖掘工作,并且已正式立项,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专业工作者的考古、挖掘和研究,从而基本确定秦直道的定位、走向和性质。
第二位的,是要切实做好现有的和已挖掘发现的秦直道遗迹的保护保存工作。要通过宣传普及秦直道知识,教育我们的国民,一定要不能以任何理由破坏和损害秦直道遗迹。
第三位的,再说开发利用。其实秦直道到如今,许多问题还根本没弄清楚,还远远谈不上去开发利用问题。万万不敢在秦直道遗迹上,耗费大量“真金白银”,去搞人造的什么旅游观光景点,什么“克隆”的驿站、兵站等等。要说开发利用,完全可以创作、催生一批有关秦直道的文化产品即:秦直道的影视作品、秦直道的音乐作品、秦直道的书画作品、秦直道的摄影作品和秦直道的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文学作品。也可考虑筹建秦直道博物馆。倘若如此,既不损害文物,又能感染国民,教育国民,普及秦直道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探秘秦直道》暨秦直道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