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期 第77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4-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小康之路创神奇
新闻作者:文 / 朱文杰


    2009年2月25日,也是早春二月的头一天,我们向秦岭之南进发,去采访正热火朝天奋战在小康高速公路工地上的建设者。
    今年冬天,是个只见北风吹,不见雪花飘的冬天,早春的日子,并未感到寒风料峭,只觉得“大地微微暖气吹”。看来,我们是选了个好日子。
    又一次穿越秦岭终南山大隧道,像是旋着一股千古浩气,呼啸着在秦岭的肚腹中冲刺。这已不是一个爽字可以形容。我觉得每一次的穿越都意味着与秦岭亲密接触的更为融洽和默契。我们经过的这条路,在2000多年前应属于鲜为人知的库谷道,是关中穿越秦岭的6条古道,陈仓、褒斜、傥骆、子午、武关之中,惟一通向安康的古道。当然行进在平展展的高速路上,是没法寻觅这条古道遗留的踪迹,更感受不到库谷道与脚下的这条现代化高速路如何的穿叉交汇,但其蕴含着的厚重与神奇,却昭示着这条名叫“小康”的高速公路,将划破如歌岁月,追赶阳光,连接秦岭深处偏僻山区的富饶,把贫穷一荡而尽。因为它的目的地是闪着光芒的,有着“金州”之称的安康。
    小康高速公路,指的是从旬阳小河到安康。应该是国家高速网包茂线的一段,是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网三纵中间浓墨重彩的那一“纵”,也是陕西省会西安连接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安康市的最后一段路。
    小康高速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经过了整整4年的风霜雨雪,已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最后冲刺的阶段。
    前年,当我参加陕西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作家采风团,第一次穿越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时,就想着,冲过了这“天下大阻”的关口,前边的路应该是一马平川了。谁知现在上了小康路,才知道,秦岭绝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才知道,秦岭何以为“天下之大阻”。
    书上介绍秦岭山脉,北仰南倾,北坡多断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则坡长而缓,形成波伏山地,有“九岭十八坡”之说。可这通向安康盆地的所谓缓坡,并非想象和纸面上所表示的,虽然海拔降低到1300多米,但仍然是千沟万壑,层峦叠嶂。对于修路来说,比起北坡,南麓的艰巨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明白了秦岭纵横东西之广阔,现在则感悟到秦岭厚重南北之深邃。
    逢山开洞,遇涧架桥,小康路所经之处的艰险,从桥隧占公路的比例上来看,比西汉高速的难度还要大,西汉桥隧占66%,小康则达到了75.2%。
    尤其是进入小康路已贯通了的包家山特长隧道,陪同我们采访的陕西交通建设集团、陕西省交通作协和接待我们的小康高速管理处的同志介绍说,这条特长隧道,穿越了37条断层,遭遇涌泥、涌沙、涌水146次,特大涌水7次,塌方168次,大塌方5次,发生灾害之多,地质环境之差,为全国高速公路工程罕见,也是陕西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之最。
    包家山特长隧道长11.2公里,是小康高速的控制性工程,长度排名中国内地第3,仅次于18公里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和12.3公里的宝天高速公路大坪里隧道。而这占据前三名的特长隧道都是出自秦岭。今天有幸,让我才见识了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的风采,又领略了内地第三的包家山特长隧道的神奇。从西安到安康,可穿越中国第一和内地第三特长隧道,是够精彩的了。



    来到驻守在安康的小康高速管理处,醒目的位置挂着距小康高速“5.28”通车的倒计时牌,上面写着还有91天。
    而在我们两天密集的采访和座谈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这个“5.28”带给人们的紧迫和压力。“5.28”通车的日子,是不断加快进度,压缩工期下,一提再提的。先是10月,后又改为7月,最后才被死死定格在“5.28”这一天。
    “5.28”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安康要搞盛大的龙舟节,以水上赛龙舟,来庆贺这一条穿越秦岭的龙脉天路的飞腾。安康是全省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地区,300万安康人民哪个不盼望着“5.28”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小康通车,预示着过去从西安到安康需要7、8个小时,一下缩短为2个多小时,而这一天也预示着安康经济社会文化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为了“5.28”,多少干部、工人放弃了春节与亲人团聚,放弃了探望自己年迈的父母,放弃了已定好的婚礼日子。这所有的放弃,都是为了坚守。坚守“5.28”,他们斩钉截铁的话语,让人感动。
    “为了“5.28”,让我们做出再大的牺牲,也值了。”
    “能干不干就是失职,能快不快就是失误。”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把不可能在我们手中变为可能,也算是对老父亲最大的孝敬了。”
    我们先到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安康枢纽立交桥工地,这座立体现代化互通式立交,规模全省第三,占地700亩,是双幅上跨铁路,三条高速路的交汇点。我们站在一个个如天王巨神一般巍然挺立的高大桥墩下边,想象着,这座立交建成后的壮丽恢弘,想象着车如流水、四通八达的盛况,以及到了晚上流光溢彩,灯火阑珊,如火凤凰盘旋而升腾的良辰美景。这座立交将使安康成为不夜城,成为安康现代化的标志。这样,安康才会无愧于“秦头楚尾,一方都会”金州的称号。
    在三国时,安康被称为西城,由刘备的义子刘封镇守。《三国演义》中写道关羽兵败被困麦城,刘封和镇守上庸(湖北房县)的孟达按兵不动,没有及时救援,而导致的一场悲剧。如今,以我看来主要还是路途艰险,鞭长莫及使然。最后关羽被砍了脑袋,刘封也被砍了脑袋,孟达降了魏,但终了还是没躲过让司马懿砍了脑袋。孟达的脑袋被埋在了小康高速的起点的旬阳县,一处太极岛形的奇异之城。
    因路而引发的悲剧,让历史发痛。而如今安康已成为陕西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东接荆襄,南连巴蜀。而小康高速串接起的西安至安康的高速,使秦岭让道,安康从此不再是僻壤之地,真正成为了西安的后花园。而这座规模宏大的枢纽立交如彩虹飞架,如巨龙悬空,必将带动安康的又一次腾飞。



    我们的采访很快都集中在包家山隧道上了,它是小康高速公路控制性咽喉工程,是小康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也是最闪亮的,让筑路大军值得永远骄傲的优质工程,也是让省委、省政府、交通运输厅等上级部门感到满意的放心工程。
    听着小康高速管理处项目部的详细介绍,观摩隧道立体模型,让我们时时处于一种振奋和感动之中。打隧道和我们干其它工程不一样,是吃“硬”不吃“软”。什么片岩、千枚岩等古生界浅离质岩,什么泥质岩、沙质灰岩,一见风就酥,一见水就软,一软就不能碰,一碰就塌方,一塌方就耽误工期。碰上大塌方,至少耽误你十天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加上涌泥,涌沙,涌水,那更是灾难深重了。而包家山这种软弱围岩占了60%,比秦岭终南山大隧道的20%,多了三倍,而包家山在这种恶劣的地质条件下,却取得了全国领先的零事故施工。堪称一大亮点。而且施工进度也创国内同类型地质条件施工进度首位。包家山隧道的工期论证批复为60个月,实际使用工期为34个月,而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秦岭终南山隧道的工期为72个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秦岭终南山隧道施工时,借用已修成的西康铁路终南山隧道,从中间分4段打横洞,增加掌子面,实现了长隧短打。而包家山所处之地人迹罕至,没有现成的,只能白手起家。他们利用4个通风井的设置与正洞施工协调配套,优化资源配置。四个井分为三个斜井,一个竖井。三个斜井从山顶向下掘进,到达正洞位置,就一下开辟增加了12个新掌子面,也实现了长隧短打,其创造性、科学性充满了智慧。尤其是3号斜井利用有轨运输承担了正洞4.1公里的施工任务,抢出了工期。筑路史上虽有利用斜井承担正洞施工的例子,但都不过承担区区几百米,而包家山3号斜井承担了全部正洞施工的4.1公里,成为国内公路隧道界首例。
    他们不断创新,还对3个斜井断面进行了优化,由原设计半径的3.5米,增至4.55米,这样既满足了施工中的运输要求,又提高了通车后的通风能力,还共同承担了正洞6.6公里的施工任务。这真正是一炮三响,一举三赢,为专家和业界所认可,取得了示范效果,让后期开工的陕西米溪梁,四川泥巴山纷纷借鉴效仿。他们还利用243米深的竖井投放砼混合料8.2万方,无一质量和安全事故,也属国内公路隧道首例。
    包家山隧道所取得的这些亮点成绩,不是首例就是第一。秦岭南麓公路施工的艰难景况,我是一万个也没想到。
    秦岭终南山和包家山这号称中国第一和内地第三的长隧,同样是中国筑路工程的壮举,同样当惊世界殊。



    第二天,2月26日我们来到包家山隧道11标段的3号斜井,实地参观采访。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踏着隧道中尚存留的积水,一个个怀着兴奋和有点惴惴不安的激动在3号斜井和隧道接合处坐上了原先是拉碴运料的矿车,两条粗粗的钢缆在绞车牵引下从隧道正洞沿着36.7的坡度,620米长度的3号斜井缓缓朝上行去。一出井口,眼前猛觉豁然一亮,这不一下就攀上了秦岭南麓名叫玉皇山的顶了吗?这里虽叫包家山隧道,但在整个隧道的长度上包家山仅占5%,还有北段的青山占15%,南段就是玉皇山,占了80%。此时只见山顶的沟壑褶皱已被白雪覆盖,白茫茫的如玉宇琼宫。在西安,整个冬天不见下雪,却能在这秦岭南麓的玉皇山顶上骤然与雪相遇,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但仍觉得特别的亲切和清爽。气温大概在零度左右吧,但你一点也不觉得寒冷,可能是受到隧道工地上热火朝天场面的熏染吧,心中竟自荡起一缕暖暖的春意。这雪应该是春雪了,在这玉皇山顶上,我们似乎都深深地沉浸在“飞雪迎春到”的诗意之中。
    接待我们的是中铁隧道集团公司11标段工程负责同志。开工伊始,他们最早开进到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从地图上查看,这里名叫河坝街,原先想着还不错有街道嘛!谁知这条街仅有几间土坯房,是个极其贫困的山乡。这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车没法进,施工便道还没有修通,但他们义无反顾、不畏艰险地来了。钢材水泥生产生活用具全靠肩扛人背,100吨的大吊车,50吨的井口机械设备,拆成四大件,全靠人力,蚂蚁搬家似的一个半月就运进山,立起来。其中的艰苦卓绝让人惊讶!没人敢相信,他们就这样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随后他们一下就被抛入这深山大沟之中,在路、电、通讯都未到位的情况下,与外界全部隔绝,几个月不见音讯。家中还以为出了意外,把人丢了,纷纷打电话到集团公司查问。修电讯网络花了2个月时间,记得接通的那一刻,整个11标段项目部的院子兴奋得炸了锅似的,比过年还热闹。都在给家中打电话,报平安,想着他们一个个举着手机,站满了院子,嘴上不停地诉说着,那场景真叫人感动得掉泪。就这样,在施工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成为小康高速全线最快开工的标段。



    我是随着他们的介绍讲述忽而激动万分,忽而沉陷其中。想着这山叫玉皇山,秦岭又为龙脉,《禹贡》有“昆仑有三龙,秦岭为中龙”之说。再想着50年代由陕南流传影响全国的一首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是何等的气势,不正是唱给今天的小康筑路铁军,不正是挺进秦岭最南端的小康高速路最艰巨的包家山隧道工地,一往无前、气吞山河的雄伟战歌吗?巧合的是这着民歌就产生在小康高速、包家山隧道南段的安康汉滨区。不知那句“天上没有玉皇”指的是不是这里的玉皇山?整整50年呀!冥冥之中,我感念着造化的神奇,仰望雪罩雾绕的山顶,默然无语。
    当然了,这首诞生在大跃进年代的民歌,现在重新审视它,肯定存在着争议。那个年月的头脑发昏、浮夸、极左、荒唐也让这首歌变味,因为“我来了!”并未能改变什么,反而在有些地方甚至造成浩劫。就是到了今天,50年了,这里的偏僻山区依然贫困落后,小康高速管理处段小平处长的散文《包家山散记》真实的记录了这里“地貌九山半水半分田,且水在沟,田在坡,依山为生,然难靠山生存,主要靠外出天津等地打工,……出行成为最大困扰,至今仍见戴斗笠、披蓑衣、穿草鞋的乡民悠闲行走在崎岖山道上。……”段小平还说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了,这里仍能看到40年前文化大革命的标语。
    但我意识深处仍记着这首歌。至今仍能感染着我的是,这首歌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和《国际歌》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有异曲同工之精神内涵。现在小康建设大军走进了这首歌的诞生之地,从此“封闭的深山不再与世隔绝,思维观念,生活水平,情感世界变化翻天覆地。”



    我们参观了3号斜井井口的大型绞车房,知道就是在这里他们用了创新的“无轨变有轨”运输方式,为全国公路隧道施工首创。经历两次转换,把岩渣通过斜井轨道输送到斜井井口,自动翻渣,最后通过大型装载车也就是无轨运输,运输到弃渣场。这一下提高了工效40%,真正地让人万分感叹,连声叫绝了。
    隧道施工最怕的就是水。包家山隧道周围有3条河流,陕南山区多雨,尤其是到了汛期,3条河暴涨,斜井和隧道里那可是到处涌水、涌泥、涌沙。2007年3月的持续降雨就导致了3号斜井发生特大涌水、最大积水量17000立方米,垂直水深59.4米,经100多台潜水泵和4台大型水泵10多天多级接力抽水,才排除险情。进入7月汛期,连续的降雨,更大的考验接二连三降临。到7月8日,暴雨倾盆,斜井多处涌水,出水量由700立方米陡增到1000立方米,到了晚上,水位已逼近中央泵站。一旦淹过泵站,那抽排水将陷于瘫痪,后果无法预料。
    当时的3号斜井位于整个包家山隧道中段,是独头向下掘进到正洞的,与南北的10标段、12标段的正洞并未接通。水只有一个出口,就是通过坡度36.7%的斜井,一级一级向上抽排。水如果淹没了泵站导致断电,洞里一片漆黑,工人逃生都成困难。情况万分危急。于是,在这深深的斜井下,一场惊心动魄的中央泵站保卫战打响了。
    工人们一个个前赴后继,肩扛手抱用沙袋对涌水进行封堵,垫高泵站。用绳子系在腰上,一个个跳入水中,在水舱边筑起人墙。危难关头,不后退,不放弃,一心要保住泵站,因为这是包家山的生命线呀!终于,坚持到了胜利的一刻。皇天不负有心人,天公作美,7月9日上午,雨停了,水位上涨的速度减弱了。这真是一场关乎着生死成败的战斗呀!因为仅差30厘米水就会完全淹没泵站。他们经受住了这严峻的考验,干群一心,同舟共济,终于感动了上帝。他们不愧为一支顶得住,冲得上,能打硬仗的铁军。



    感谢他们把斜井下隧道中涌水的场景进行了录相。记录下了那危急万分的场景,那一股股喷射而出的涌水,碗口粗的水柱能射出几十米远,把个隧道变成了水帘洞、变成了地下河。这时,我才明白了,他们给工人配置救生衣、救生圈,以及气垫船的作用。不亲身感受,或不看录相,你真正无法想象修一条隧道,水能给他们造成如此大的危害。而这些安全器材的配置,也成了在这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中国隧道施工中的首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过:“在岩溶地区打隧道,涌水是世界性难题。”而包家山隧道11标段采取的“麻坪河整治与洞内堵水相结合”,以及堵疏结合,分而治之等等一系列的治理方案和有效措施,为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最具示范效用的经验借鉴。
    在包家山隧道,发生各种灾害事件累计322次,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却创造了零伤亡的施工记录。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现场施工纳入远程监控。就是说项目负责人,出外开会,就是远在千里之外,只要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直接看到现场工作的情况。他们在隧道各处施工洞口设立了指纹识别系统,将安全生产纳入程序化。这个指纹识别系统,让你在闻所未闻的新鲜之中感受到了管理层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的用心良苦。这些先进的独具一格的安全管理举措都属于国内隧道施工的首创,自然成为了包家山不断创造奇迹的亮点。



    当然,有了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更离不开管理人员,防患于未然,不敢有一点疏忽,不能有一点大意,随时警惕的安全意识。让小康高速管理处处长段小平感叹的是,他要永远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15标段的项目经理王采成。
    就是这个王采成,由于他的安全意识,危急时刻挽救了76位工人的生命。
    那是2007年8月8日,一场大暴雨突降,王采成所在的15标段,付家河水位陡涨了3.5米。凌晨3时,山洪暴发,刹那间工地成了一片汪洋。王采成首先考虑到下游工人的安危,紧急万分之时手机又打不通。他当机立断,火速派人冒着倾盆大雨,摸黑翻山去通知工人紧急撤离。当派去的同志大声呼喊着,挨个把沉睡在梦乡中的工人叫醒。什么也顾不上了,他们光着身子,摸着黑相互挽扶着招呼着撤向安全地带。真正的千钧一发,这时洪水已呼啸着冲来,当最后3名工人趟着漫过大腿的洪水冲上高坡时,他们的工棚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这可真是让人不敢回想的惊险呀!晚上几分钟,76条人命就可能要喂龙王了。这万幸之事,全凭了作为经理的王采成那超强的责任心,忧患意识,心中那一根时时绷紧的神经。所以,段处长忘不了他,躲过一劫的76名工人忘不了他,小康高速忘不了他。



    在包家山,我们还去了位于南端的12标段。他们同样经历了抗塌方、抗涌水的艰险。我注意到了他们精心所作的防塌方预案,抗涌水逃生预案,在灾害接二连三袭来之时,他们顶住了,没有造成人员和设备的损失。还有保护生态环境,隧道洞口的零开挖,质量管理上月检,巡检等。而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们和当地乡政府,老百姓那种和谐相处的关系上。在他们这里,没有出现过一次老百姓堵项目部,阻拦施工的事件。这有点让我出乎意外,我跑过不少公路建设工地,遇到不少回拆迁、施工等矛盾引发的静坐、闹事的糟心事。还遇到一次用拖拉机堵路,让我们多跑了几十公里冤枉路。当然这里除了当地政府顾大局,和老百姓忠厚之外,项目上对当地老百姓的关心,为他们谋福利,做好事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解决了村里的饮水问题,修了乡村便道,无偿提供大型设备,拆迁时先为学校搭了一个平台,宁可停工也要先盖学校,主动为老百姓救火等等。
    而小康高速全线施工单位同样是积极为当地群众做好事,以此来回报安康人民对小康高速建设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沿线群众修建了10座便民桥,新修了21处41公里方便群众出行的便道,无偿提供资金和机械设备实施集中安置点通平工程8处,开挖宅基地218户,土石20万方,回填5万余方,浆石彻挡墙3000余方,为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困难,打井12眼,修建蓄水池3个。这些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树立了小康高速的良好形象,建立了和谐路地关系。
    小康高速公路,以“小康”命名,其中也蕴含了这是一条使安康广大人民,尤其是贫困落后偏僻的山区人民走向富裕的小康之路。



    小康高速就要通车了,“5.28”成了安康人民好梦成真的大喜日子,再也不是遥远的憧憬,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条闪着金光的大道。它所创造的那么多耀眼的第一,成为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亮点。
    秦头楚尾,大道安康。
    从此省会西安和最后一个地市以高速公路联接起来!可以说陕西公路“三纵四横五辐射”这张大网算是基本上铺展开了。这是陕西交通人以破除万难,决胜千里的英雄气慨,以勤劳的智慧与汗水创造出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奇迹。
    而在陕西交通人以大气魄,大手笔,继续描绘着陕西交通宏伟蓝图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小康高速和包家山长隧的建设者们。因为,他们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