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期 第77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5-0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为路而歌
新闻作者:文 / 朴 实
    路,是躺下的丰碑,每一条路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只要穿上鞋子就能体味到她澎湃的血脉和喷涌的感情。
    温家宝总理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国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把他们行路难的问题解决好了,就是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大很大的问题。近几年,党和国家加大了道路建设特别是农村路建设的投入,用以改善农村交通道路问题,从2006年起,五年投入千亿元,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国7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我省要求80%的村实现油路化。铜川市从2006年起加大了通村路建设力度,至2008年底共修通村油路和水泥路1018公里,相当于过去十五年修的农村道路之和,达到8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到2010年全市543个行政村将实现百分之百通油路和水泥路。国家政策好,筑路人干劲大,老百姓得实惠,群众从内心感激党和政府。我在印台区下乡时就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免税政策得人心,投资又修致富路。”横额:“谢党鸿恩”。从这个意义上讲,为百姓修路,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一条条乡村路的贯通,不仅缩短了城乡距离,也让老百姓与党和政府的心贴得更近了。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路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看到官路上飞驶的摩托(当时我们叫电蹦子)很是羡慕,想看个清楚,但很快就被湮没在尘土中,只能看到一条滚滚飞奔的土龙。现在想象当时那路可能就是砂石路。村里道路更是糟,下雨天泥泞满村。殷实家庭的孩子穿雨鞋上学;多数家庭孩子穿泥屐上学,泥屐是用木头做的,像小板凳绑在脚下,开始穿时总摔跤,走习惯了还挺美,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少数人家孩子干脆就手提布鞋赤脚上学。我属于提鞋赤脚的一类,一下雨就发愁,脚经常被玻璃划出血口子。
    现在的状况不同了,一条条宽畅的大道正婉蜒地向大山深处延伸,党的亲民富民政策也如甘泉源源不断滋润老百姓的心田。城里人来了,投资商来了,农产品一下值钱了。有民谣说:修了高级路,有了高级车,来了高级人,办了高级事。由此看来,路的作用真的不小,它不仅能加快历史进程,也可以改变人心甚至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由于路的畅通,人们的眼界和心胸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有了路,勇敢的人步履更坚定了,勤劳的人更勤奋了,懒惰的人也奋起直追了。然而,为了修成一条条爱民路、富民路、连心路,我们的修路人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积年累月的风餐露宿乃至难熬的寂寞,有人这样形容他们:“远看像个卖炭的,近看像个要饭的,细看是个公路站的。”话虽不雅,但也形象。确实,修路人、护路工的工作与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想,用社会进步的开路先锋和城乡交通的守护神来赞美我们的修路人、护路工是毫不为过的。
    让我们为路而歌,更为这个值得感动的时代而讴歌吧!

         (作者系铜川市交通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