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3期 第77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5-0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乡路悠悠见证世事变迁
新闻作者:文 / 张 弘
    在儿时的记忆里,有一条从乡下进城的路。从乡下进城的路总是那么远,坐在那破旧的乡间客车上,摇摇摆摆,要走上很长的路程,花费很多的时间;那破旧而杂乱的候车厅,小小的站台,都成为童年记忆里,残缺不全的片断,若隐若现。
    依稀记得那条土路,泥土的路,黄黄的沙,延伸向远方。它静静地躺着,毫无生机,犹如一位老人,沉默不语,连那记忆中的色彩都是黑白的。走这样的路常遇到大风天气,车内黄沙飞扬,衣服上便落了薄薄的一层灰尘;遇上雨天,路上泥泞不堪,车上车下都是泥水的天地。那段时间每次放假回乡下看爷爷奶奶都要经历这样一番过程,使得坐车的人焦躁不安,心情也变得糟糕不已。在这样的路上走着,常可以看到路边的养路工人,他们把路边的泥沙推向路的中间,为的是方便车辆的行驶。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数九寒冬,他们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干着。那时的路况也差,坑坑洼洼的,坐车的和开车的感受是一样,颠簸成了旅途的主旋律。
    慢慢地这种路况改变了,那时我已上学了,再回乡下奶奶家时,那路已变成柏油马路,黑黑的亮亮的路一直伸向远方,与云天相连,与风一起载着我,飘向远方。此时的路是那么亲切,那季节好似在深秋,黄黄的枫叶,路边有泥土的气息和绿油油的庄稼,上坡下坡,转弯,车子平稳多了,连那卖票的胖阿姨,看着也那么亲切。这时回家的路总是短的,不知不觉中,村头的路口已能远远望到,这时下车的脚步是轻松的,是满怀喜悦的。
    再后来,我成了家,在回家乡的路旁又修了一条新路,老路依旧,新路宽敞干净,越来越多的车辆,不再行驶于公路上,都走上了新路。路的两边也安装了路灯,城乡之间的距离又缩短许多。自己驾车行驶在新路上,老路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我目光所及之处,一切依旧那么熟悉,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笑呵呵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好久不见了,最近忙什么呢,要常回家看看啊,现在的路这么好走,更应当常回来呀。
    我无语,我思索。是啊,走在新路上,心里还是怀念当初的那条老路。老路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略有损坏,偶然开车驶过,心里却有别样滋味,因为这里的一切我都是那么的熟悉,包括哪里有棵树,哪里有个转弯,哪里有个小路口等等。
    我喜欢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回老家,现在感觉路程并不是太远,怎么当初感觉那么漫长呢?根本原因是路好了,路路畅通,视野开阔,俗语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路好了,乡亲们田里产的蔬菜、水果等才能方便快捷地从农家送往城市销售;路好了,可以让远在外边工作学习的儿女方便地回趟家,看看老爹老妈;路好了,可以招商引资,发展一方经济,共建雄伟大业……
    熟悉的乡路啊,陪我走过了多少个春秋,伴着我成长,并见证了世事的变迁,走在路上,思索万千。它是我市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共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的一个体现。愿我们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系横山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