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期 第77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5-1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公路上的“老黑牛”
----------记全省公路养护“十大标兵”张志岐      
新闻作者: 文 / 邢艳荣 孙培胜

 

 

    1981年,年仅18岁的他跨入公路养护行业,从此与公路结下不解之缘。27年来,顶严寒冒酷暑,风雨无阻,行程5000公里无怨无悔。他,从默默无闻的临时工被破格批准为正式工;从一个道班班长到养护作业队队长;从区级先进工作者到连续16年的市级“十佳养护工”;从区级政协委员到市人大代表;从市级劳模到省级劳模,所在的道班连续26年被评为咸阳市文明道班。
    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年奔波在公路上的‘老黑牛’”;他,就是咸阳市渭城区公路管理站养护作业队队长张志岐。
    养路工就是公路的美容师,日复一日地为往来的车流创造着畅道通途。每年的高温伏天,是保养路面的黄金季节,也是张志岐和他的同事们最艰苦的日子。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把沥青混合料加热到一百多度,在酷暑高温下将路面坑槽一个个修补得平整如初。日晒火燎,油熏暑蒸,他从来没叫过苦,而且还多揽活,揽重活。煤粉、汗水加上日晒,他整个成了一个“黑”人。在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地感召下,他所在的养护作业队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生力军。
    1999年7月,在辖区四号路罩面工程中,由于当时设备陈旧用铁锅熬油,为了保护失足民工,他一脚踩进油锅中,左脚及小腿被严重烫伤,送进医院才5天,他就偷偷跑出医院,投入到罩面工作之中。
    张志岐不仅工作兢兢业业,在多年的养护作业中也练成了“多面手”,拖拉机、装载机、压路机等各类施工机械他样样精通。2000年,一位民营路桥公司老板看中了他的敬业和精业。以高薪提出邀请,可张志岐却不为所动。在张志岐的心中,奋战了多年的道路才最重,也是他永远割舍不了的情怀。
    1995年张志岐带领渭城区公路管理站养护作业队在全市率先改进推广沥青罐中罐,一改过去用锅熬沥青的老做法,既节约燃煤、也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沥青的使用率,累计节能60余万元。作为一名常年扎根一线的养护人员,他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面对冬季气温低,路面养护难的现状,他大胆尝试拌碎石补损,用乳化沥青,既克服了低温干扰,还缩补养护周期。在处理小面积沉陷中,他采用碎石充当路基,然后进行沥青表面处理,既节省材料,又实现了现挖现补现用,确保路面畅通。
    作为养护作业队队长,在管理上,张志岐更具有前瞻的目光和创新观念,他提出实行职工分段包干定养路面机制,有效克服了人员少、路线多、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为了降低养护成本,他率先推行群众季养办法,把远离市区的正韩路2公里路段交由当地群众管护,按照每公里900元的标准进行季养,养护作业队只负责随机抽查,使养护工作走向更深层次。
    地处乡镇交界的过缓段,往往会出现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情况,严重干扰路面畅通,也侵犯了路产路权。面对此种情况,张志岐多方奔走,和当地镇村协调,推动镇村共管,实现了区、镇、村道路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村村通”工程开始以来,两年之间他所在辖区所有的村子都有了通村公路。对于农民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的好事。然而,张志岐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通村公路的养护问题。农民大都既无养护技术又缺养护资金,他认真思考,大胆创新,自掏1000多元,先行在本村道路试点雇村民养护,效果明显。
    为了路面养护工作再上新台阶,迈向深层次,张志岐积极组织开展打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达标路活动。如今,辖区咸高路成为全市示范路。连续多年,确保实现一条公路、两道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由他包抓养护的路段好路率都达到93%以上。
    张志岐从小家庭困难,他只读到了初中,但他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减弱。参加工作后,他不但加强道路养护管理知识还学习了政策法律知识。前年,顺利通过了北方交通大学公路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成为一名具有大学文化的道路养护工。张志岐的家就在北杜镇龙岩村,距道班不远,然而从领导到职工,从过往车辆的驾驶员到邻近的村民,谁都知道他是个顾路不顾家的人。1999年夏天,辖区四号路做柏油罩面处理,张志岐成了最忙的人。年轻工人技术不熟练,要他指导,撒铺机故障要他排除。可就在这时妻子找上路来,说村里其他人家的麦子已经上场了,可自家的麦子仍在地里掉颗颗。志岐往妻子手里塞了点钱,要她去雇几个麦客,硬是把妻子赶走了。妻子身体不好,公路站领导特批他每周两天时间去照顾,可他就是放心不下养护的路。为了不耽误自己的事业,2003年他把家干脆搬进了道班。为了杜绝乱倒垃圾现象的发生,每天晚上,他带上妻子,顶着严寒在几条路上来回巡查,几个月下来,偷倒垃圾的没有了,可他夫妻俩却整整瘦了一圈。
    很多人本来对张志岐没黑没明的干养护不理解,他却说“养护公路是我的事业,为保畅通我无怨无悔”!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