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咸阳交通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的壮丽画卷,筑起了咸阳农村公路发展新的里程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厅、省局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上下一心、顽强拼搏,认真践行“三个服务”理念,致力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组织和实施,抢抓机遇,负重开拓,推动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工作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公路建设迅猛发展
    2006年以来,是咸阳历史上农村公路建成里程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每年都要召开高规格的会议强力推进。在各县市区的共同努力下,咸阳连续三年通村公路名列全省前茅,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基本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并被评为通村公路建设先进市。全市累计投资31.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93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0条948公里,通乡油路33条674公里,通村公路(水泥路)3297条7308公里。
    质量是公路建设的生命线,各级交通部门都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工程质量100%合格理念,坚决实行质量问题“零容忍”,确保建一条,成一条。各县市区交通局长是辖区公路建设养护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工程质量源头监管,建立和落实,推行“政府监督、行业监管、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设计监控”的“六位一体”质量管理体系,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公路养护明显提升
    围绕“农村公路新跨越”的目标,以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好路杯”竞赛活动为载体,日常养护和工程治理并举,一年强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推动公路养护向主动性、预防性养护转变,全面推进“三化两全”,贯彻新的养护技术等级规范,不断深化精细化养护、规范化作业理念,按照精修细养、勤修细养的养护要求,明确标准,细化养护指标,农村公路的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全市累计投资养护资金6000万元,维修改造危桥9座,清理涵洞1387道,填补坑槽26万平方米,创建农村公路养管示范路213公里。农村公路年末好路率达到82%,超计划4个百分点,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顺利完成了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了县、市、区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各级公共财政的投入机制,为“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优良”奠定了基础。
    今年实施养护生产全面质量管理,从道工上路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作业规范到目标要求,从公路养护的材料要求、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到质量控制,从工区和县公路管理站规范的巡查,到市地道处的考核检查,建立公路公共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县、市、区要以通村公路为重点,规范通村公路养护生产标准,实施农民日常领养与群众季节性、集中养护的养护作业方式,所有路都要落实养护责任,真正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优良。
路政管理监管有力
    以超限超载治理和公路环境整治为重点,依法治路,文明执法,路产路权得到有效维护,确保了公路平安畅通。加强农村公路治超工作,形成了以固定检测站为骨架,流动检测点和临时卸货点为依托,以限行设施为辅助手段的农村公路治超网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盲区治理、源头监管、集中打击绕行等专项活动,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反弹势头。
    三年来共查处超载超限车辆4.8万辆次,卸(分)载货物15万多吨,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从2005年末的10%下降到2008年的2%以内。加大路政事案的查处力度,共查处路政违法案件2.3万起,路政案件结案率达95%,收回路产损失赔偿率350万元、路产占用费240万元。
    深入持久地开展公路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村公路“脏、乱、差”的现象。“政府领导、交通牵头、市县联动、部门联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得到省厅的充分肯定。
交通运输长足发展
    公路建设的目的是发展运输。近年来,旬阳交通局按照“路运并举”的思路,把发展农村客运事业与公路建设有效结合,做到路、运、站同步规划,一并实施。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鼓励车头向下,延伸客运网络,力争路修到哪里,班车就通到哪里,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快捷和文明。三年来,全市先后创建农村客运文明示范班线12条,发放农村客运油补资金5981万元,新建二级客运站6个,乡镇五级客运站72个,农村客运招呼站324个,农村客运班线达到169条,日发班次3094个,村通班车率达到85%以上,基本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经过连续三年的跨越式发展,全市1.3万公里的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1200辆快捷舒适的农村客运班车飞驰在咸阳大地上。“公路修到家门口,班车开到村里头,群众笑容写脸上”。农村公路交通发展构建起了文明的桥梁、富裕的桥梁、和谐的桥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