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期 第77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5-29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那一缕艾香
新闻作者:文 / 王云霞
    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小的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在天亮前煮好粽子,然后一大早跑到集市上,买来艾叶,插在门窗上。隔壁的郑奶奶是五保户,每年的端午,母亲都会让我给她送粽子,插艾叶。郑奶奶则喜欢在我的辫子上扎上一根红头绳。
    插艾的习俗,传说和黄巢造反有关。唐末,黄巢带领起义军进城时,遇一妇人怀抱着邻居的大孩子,手拉着自己的小孩子夹在人群中逃难。黄巢见状,拔下两棵艾蒿递过去说:“你爱邻居孩子,我爱天下百姓。请回城告诉他们,门上插艾,不杀。”妇人将这一消息传给大家,于是,百姓门前都插上了艾蒿,从而躲避了一场兵灾。从此,艾又有“爱”之说。
    艾性温,味苦、辛,生用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据《本草纲目》记载,艾,“温中、逐冷、除湿”。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疹瘙痒。因此,端午节洗艾水澡,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习俗。母亲先是将买来的艾叶洗净,然后放在铝盆里煮,同煮的还有蒜头和鸡蛋。待煮到汤汁发绿,再倒进洗澡用的大木盆里。碧绿的艾水散发出一股奇特的药香,沁人心脾。我不断地用手捧起艾水往身上泼,母亲则笑嘻嘻地坐在一边剥鸡蛋、蒜头。洗完澡后,母亲给我换上洗净的衣服,手腕系上彩线,脖子挂上香囊,然后拍拍我的头,一努嘴,我按母亲指的方向直奔过去,抓起鸡蛋和大蒜,左一口,右一口地吃了起来。
    夏季炎热的夜晚,母亲在院子里铺好草苫子、凉席,然后,点上艾叶熏蚊子。我躺在凉席上,看着漫天的星星,在丝丝缕缕的艾香里,听母亲讲屈原动人的传说,直到眼皮渐渐沉重……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我也远离了家乡。母亲不在身边,端午节的粽子,都是从超市里买的。每当吃起粽子,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艾叶那逸淡的药香。可流连于城市的街头,却不知道哪里去寻找艾叶。一天,我去附近的山顶晨练,看见一片片幼小的植物布满山坡沟壑,我好奇地问老乡,这些是山菊花吗?老乡告诉我,是艾蒿,一种草药。原来,我记忆深处的艾蒿一直在我身边啊。从此,我天天沿着逶迤的山道爬山,看着那幼小的艾苗一天天长高,等艾蒿长到齐腰深时,端午节就到了。清晨,我采来大把大把带着露水的艾叶,分放在邻居的门旁。楼道内立即充满了淡淡的清香。
    闻着那熟悉的艾香,仿佛又闻到了母亲的味道。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