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定是为着叫人畅想才横亘这里的。
古城天气晴好时,秦岭就跃然我家窗外。常常,我倚在阳台,远眺它的高峻与嵯峨,想这平地一山,竟分出内陆南北两方,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带来不同物候风景,造就异样语音习俗,便感叹这山的神奇。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开通,将它亘古的神秘撩开一角,更浓重了让人想象的空间。除了还习惯阳台上眺望,我多了去那里穿越天堑的体验,更多了行进通途的暇想。每次入得山里,走过隧道,不由得思绪乱飞,满世界飘。
沿着秦岭北麓起伏山峦,走近石砭峪高山对峙处,终南山隧道便敞开襟怀,迎纳着南来北往的人流车流。看百重峻间,隧道如长虹如玉带贯穿山的南北,不由得人心情振奋。顺着平坦路面,走进山的胸怀,想洞外乱山绵亘,绝壁万寻,而山深处竟直道如矢,行如穿梭,于是思想便飞出围岩,飘向高远。一千九百多年前,秦地先人们于秦岭褒斜栈道石门奇险处,火烧水激以破石,凿出世界上最早的车马穿山隧道,创造了古代行的壮举;而今,秦地后辈们又于包茂高速秦岭终南山间,运用当代先进掘进技术,开拓出规模居世界第二的高速公路隧道,书写了现代交通浓墨重彩一笔。这一岭古今两隧创造的交通辉煌,不能不令人拍案称奇!当人们称道终南山隧道工程浩大时,我更感动的,则是秦地先人与后人探索和开拓未知的勇气。那被褒河水沉封于库底的石门隧道,与这横贯于秦岭半腰的高速长隧,在向世人演进着怎样的故事呢?那一定是有多少想象便有多少故事。可我觉得,那故事里一定会说,被群山关隘锁闭的秦人们,自古及今都向往着开放,并都不乏开拓的气魄;只要有适宜的环境与条件,秦人们便能爆发出创新的能量,续写三秦大地新的鸿篇巨制。
隧道将山里外高下联成一体,又划出洞里洞外两个世界。走在长长的隧道里,不必怯惧前行路途上会有坎坷,更不用担忧会扰动山间自然万物。在车轮与路面摩擦的交响中,想洞外蓝天上依然白云悠悠,百鸟竞翔,峻岭间还是万物安然,千里茸翠,说不定那羚羊狗熊金丝猴们正在头顶山间悠闲嬉戏,于是便觉着未曾有过的慰藉。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少不了人们追求出行便利过程中,对交通与自然关系的考量与抉择。人们逢山凿路,堑山堙谷,曾经毫不留情地向自然索取,并以此宣示人可胜天的豪迈,由此给大自然遗下不少创伤,也给人类留下太多教训。创伤与教训教育人也启迪人。交通拓展与自然生态协调,才是文明进步真谛。而终南山隧道建设与运营,正是当今人们对交通拓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合理诠释。我总认为,今天经济与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类具有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巨大能量;但这种能量的施展发挥,却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要,以爱护和体恤生态为上;那些不尊重自然不受生态约束的能量发挥,将给自然生态并最终给人类自己带来灾难。因此我想,如果说终南山隧道是现代交通文明一个实践,莫若说是人们认知、敬畏并尊重自然生态的理性张扬。
隧道长长地横卧山间,“天下之阻”自此而成坦途。车子从隧道中央一穿而过,分秒间便已跨越南北两界,不能不使人发天堑变通途的感慨,更会使人联想到这里曾经由于行难而发生的说不尽的故事。因了山的巍峻、路的崎岖和关的雄险,这里曾楚汉相争,宋金交锋,金戈铁马,战火频仍,那石径栈道上刻印下多少人间悲壮!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弃魏延“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的奇谋巧计,以致酿成千古憾事,其中一个缘由便是因了秦岭山道艰困。一代枭雄刘邦脱逃鸿门宴而走汉中,千古诗仙李白或游或仕往来秦蜀,无不攀悬崖,爬鸟道,慨叹秦岭行路难!唐杨贵妃喜吃荔枝,朝廷不惜动用国家资源,以快马相接人不下鞍的昼夜兼程,越秦岭千山万水畏途f岩,将千里之外的荔枝速递长安,虽赢得贵妃娘娘一悦,但却使沿途“惊尘溅血”,多少人马僵毙荒途野道!寒来暑往,时光遁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安康修建阳安铁路,曾几次过往秦岭而体验了翻山的艰辛。那时,秦岭已有210国道盘旋其间,但那是等级很低的沙石公路,坡陡弯急,崎岖难行。迎着山间缥缈青蔼,翻越无尽峰岭沟壑,绕行秦岭平和诸梁,直叫人头晕目眩,呕出肝胆。那时觉着这秦岭甚是憎恶,他青翠峭拔的容貌也难消融我乘车翻山的恐惧。我由此知晓了何谓天堑又何谓屏障,体味了诗人杜甫“秦岭愁回马”的无奈与惆怅,恨不能即刻唤来杳无踪影的愚公,将这横亘东西高塞云天的大山移往他处!而今终南高山一隧贯连,南北两地通衢相接,跨越万仞壁障如履川原平地,行的艰难自此成为历史,便捷穿越使行在秦岭成为一种时尚和享受,这能不是天下奇迹人间佳话!倘若刘邦诸葛太白贵妃们地下有知,定会组团或结伴,顺时光隧道回访故地,一睹山腰长隧风姿,体味现代通衢便捷,并发不可思议之妙论!想到这些,我竟又感激这秦岭自古就高高地横在这里,并与黄河这母亲河遥遥相对,让我们有了父亲山的精神寄托,给了我们天堑变通途的旷古实践。
长大隧道安全运营是一道世界性命题。我和许多人一样,曾经也对能否管好这高山长隧有过疑虑。而终南山隧道安全运营两年多的实践,正在向这一重大命题做出回答――我们有能力开拓、也有能力管理好这世界长隧!行进在隧道深处,洞内依然清新的空气,完善的服务设施,周密的安全保障,叫人行进舒心放心。山顶高大的竖井与分段纵向通风技术,每隔一段的紧急避险通道,手动与自动结合的多通道报警设施,以及没有盲区的安全监控系统,时刻临战的紧急救援体系,无不显现对人本的敬重与对生命的呵护。而担当这呵护责任的,则是一群青春的男女。确保长隧安全运营的使命,让他们远离城市喧闹,甘愿寄身高山狭谷,情系行旅放心出行,相伴长隧春夏秋冬。在长长的隧道里,虽然看不到他们多少身影,可他们的守护却无处不在。监控中心荧屏前,隧道广场入口处,安全检查岗亭里,洞中应急值班室,洞顶高矗的通风口,来回巡查的路政车……十八公里隧道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眼睛与呵护。若站在隧道两端广场上,你能觉着这宽畅的隧道其实是大山的眼睛;当你放心地走过隧道深处,你会觉着守护这里的人们,便是这世界长隧的眼睛。他们用理想、责任与科技,实践着安全运营世界长隧的命题,向世人提交着一份份合格的答卷。他们,无愧是这高山长隧的守护神!
隧道南广场在柞水营盘的山间开阔着。走出隧道,在乾佑河畔广场小憩,沿曲廊徜徉,听河水潺潺,览万山碧翠,看车流不息,一种洞里一刻钟,洞外两重天的感觉油然而生。车流中,一辆中巴车体上“走秦岭隧道,览三秦风光”几个耀眼红字,吸引我的眼神。笼住乱飞的思绪,我竟又想,这山间一隧,改变的是人出行的条件,带来的是时空跨越的便捷,而由此引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秦岭从此不再是难行的代名词,高山也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屏障,一切变得自然顺畅,原本遥远的拉近了距离,曾经闭塞的敞开了胸襟,不相往来的密切了联系;西部与东部、内陆与沿海,通过这里交流互动;人员与物资、经济与文化、习俗与观念、物质与精神,通过这里交汇融合。这长长的隧道,是路是桥又是纽带,不仅沟通着南北与远近,还连接着今天与明天,现在与未来。
广场“天下第一隧”巨石旁,有老者用秦腔对一群游人说:到陕西,看庙得看法门寺,访古得看兵马俑,游山得看太白山,现代化建设嘛――就得看终南山隧道!不然,你就是枉来。
这秦岭山间一隧,竟成三秦一处胜景,一张名片!他还将给这雄性高山、给这西部内陆带来什么呢?思绪便又随了岭南的风儿,天上的云儿,悠悠飘去,我怎么也收拢不住。

第四版
< 上一版
穿越畅想
新闻作者:文 / 白宗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