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5期 第78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6-16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实现榆林公路跨越发展的思考
新闻作者:文 / 曹汉秀

    如何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公路行业的职能职责之所在,使命道义之所系。
    实现公路大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近年来,榆林市在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为两翼,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速度,为全市经济腾飞创造条件中,显示了文明先行官的强劲势头和作用。高速公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全市建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吴堡至定边、靖延分界至陕蒙分界两条高速通道后(已占到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一),今年又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高速通道榆林至神木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一条南北高速通道府谷至清涧高速公路、一条东西高速通道榆林至佳县高速公路陆续开工。届时榆林的高速公路将逾千公里,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市。农村公路以村村通为目标,今年特别抓紧了沿黄公路全线贯通的实施。干线公路今年特别抢抓机遇,多方协调上下联动做工作,将总投资2.25亿元的307国道吴堡至横山魏家楼141公里路面大修工程付诸实施,解决了“全省最烂国道”的棘手难题。210国道榆林城区过境公路也即将上马。近期各类公路建设总投资将达到265亿元,对于这个几辈辈在羊肠小道上吼着“赶牲灵”的悲凉曲调漫漫“信天游”的塞北来说,不再是白日做梦了。
    实现公路大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提高“三个服务水平”。做好“三个服务”,是要求公路职工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大局、责任、合作、服务、创新、探索、质量、安全大意识,而这一切始终贯穿一个中心就是以人为本。如果说过去只把路修好管好养护好,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出行便算尽到了本职责任的话,那么,现在不但要使人民群众走得畅通、安全、便捷、高效,还要走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果说,过去的公路只要保证物畅其流客畅其行即可,那么,现在还必须保证其安全、便捷、高效。如果说过去只把公路作为一种产业,那么现在必须明确公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与人民群众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服务业。省公路局提出“三化两全一目标”,正是基于此,要求公路职工“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保证全年全线路好路,树立公路良好服务社会的新形象一个目标。”这就要求公路职工务必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在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中身体力行。在工程建设中,始终突出狠抓质量管理,以优质工程奉献社会。比如近年来榆林市无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还是农村公路,都始终将质量管理放在第一位,交通质监站和监理公司一年四季巡回在公路一线牢牢把握质量关口不放松,所建成的各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达到80%以上,没有出现大的质量事故。公路养护以创建示范路为样板,带动各条线路养护向示范路看齐,累计建成307国道定边至靖边段、210国道榆林至清涧段、302省道榆佳公路全线、205省道清涧至折家坪段共计476公里示范路。这些道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畅、洁、绿、美、安,形成立体的靓丽风景线,成为塞上榆林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尤其公路沿线标志设施规范美观,钢板护栏、安全带、减速带、警示标志标线分明齐全,体现了公路人性化服务的内涵。而且全局还通过服务区、文明服务岗、路政紧急救援队等,雨天防洪雪天防滑,对于灾害天气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同时还通过公路信息网、气象服务网及时为公众发布各种路况信息,方便人民群众出行,提高服务水平。
    实现公路大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是解决发展道路上一切问题的关键。2008年,榆林市实施了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全市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由一个行政主体统一领导,一个专业机构统一管理。构建了市交通局――公路局及区县交通局――区县公路段站的纵向管理体系。为了规范管理,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公路局及各区县公路段进行了养护机制改革。公路局机关由原来的15个行政科室、4个党群科室整合归并为10个行政科室、4个党群科室、两个办事机构。各基层段机关参照局机关的改革,对股室管理人员和道班班长实行竞聘上岗。参聘人员通过报名、资审、演讲、民主推荐、领导小组和段委会审定等一系列程序,竞选聘用了股长、班长及工作人员,落聘人员一律待岗。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共转岗分流管服人员213名。道工实行集体作业和分散承包相结合的模式,路肩、边沟清理及路面清扫分段包干,水毁、塌方抢修及路面补修大的作业集中进行。通过改革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农村公路改为由政府投资建设、养护和管理,从而确立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公共财政为投资主体、以市场机制为养护主体、以交通部门为监管主体的农村公路运行体制,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真正步入了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现了无路必建、建必细养、养必优良、管必到位。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