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从汉中入川有两条重要道路,一是米仓道,另一个就是著名的金牛道。狭义的金牛道是指从今汉中勉县褒城镇至宁强县棋盘关段。自古以来就是川陕交通的咽喉。《雍大记》载金牛道金牛峡段: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急,为蜀道之最险。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蜀于本纪》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猎因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王将得蜀土地”。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石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阅之,使之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蜀王)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秦道乃得通。”秋时,秦惠王就派了张仪,司马措,都尉墨等率大军,自石牛道进兵,三个月内灭了巴国和蜀国。从此,巴、蜀之地皆属秦。可怜的蜀王没有见到金牛屙出来的黄金,倒是把自己的黄金和江山送给了秦王。让他懊恼的是,万万没有想到,强敌就是从沿自己发兵开辟的金牛道奔袭,把一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给葬送了。对于秦惠王来说,正是金牛道突破了入川的交通瓶颈,功不可没。从战略意义看,金牛道也成为巴、蜀两国并入秦国版图一个贵重的陪嫁。
且不论两个政治势力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军事角逐,就从蜀王命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说起。
蜀王嗜财如命,层峦叠嶂的秦岭山脉的险峻已经阻碍不了他内心的欲望和冲动。他精选开路的壮士,然后在他个人欲望和窃喜中悲壮地出发了。壮士们迎着山坡攀援登上,沿着浅滩前行。有的地方只能用伐木架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有的峪谷小溪旁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落脚点方可举步。背着、顶着、拉着筑路辎重的军士时而沿溪前行――水多从高处倾泻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于野,逶迤千里,不见首尾。激流穿行在石岩的空隙间,有时曲折盘绕奔流,有时逆行侧射,形状如蚯蚓盘结,如虫形雕刻,旋涡如轮,水滴如箭,稍有差池,顷刻间要么跌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要么深陷恶水,随波逐流,摔在岩石上脑浆迸裂,一命呜呼。军士们时而开道于荆棘遍野、狼虫虎豹出没的涧边――在满目荒凉中披荆斩棘,逢山绕路,伐木为桥。遇到石山,壮士们就地取材,伐木拢火,运用“火焚水激”之法,于熊熊烈火中满目烟灰,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淫雨霏霏中泥浆满身,运用他们原始的筑路工具和人定胜天的智慧与胆识,让道路咫尺中向前延伸……在艰难的修筑过程中,军士从山上滚落山谷中粉身碎骨,抑或是不慎踏空,人仰马翻者比比皆是。层峦叠嶂、怪石嶙峋、狼虫虎豹已经不再是来自大山的恐惧,倒变成了一道道鬼门关。至此,壮士们义无反顾的筑路胆魄与大山搏斗又是何其的惨烈!
金牛道在战国时期的具体线路,已难确考,但占今之路线,都以择易而行,择捷而道的特点,故古金牛道的线路,与今之金牛道线路应大体符合。整个古金牛道上的传说和地名,也证实了历史曾发生过开石牛道大事的过程,如秦置金牛驿于烈金坝、五丁峡、五丁关、石牛铺等。所谓五丁,实是指凿金牛道的人工队伍。大诗仙李白在后来的《蜀道难》中写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勾连。”写的就是五丁开道的壮烈场面,可以说李白对壮士开道的精神是大书特书的,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如今,这些地方的乡镇大多还沿用古时的行政名称。
1935年,民国政府在原金牛古道的基础上修建川陕公路(现108国道大部分)。川陕公路在宁强县北起石窝子,接勉县,南至棋盘关连通四川广元。该段公路于1937年7月建成通车,当时路宽4―6米,弯急(半径8―12米),坡陡(12%--16%)沙土路面,多木便桥。在当时的财力、施工力量有限支持下,对金牛道能有这样的改建实属不易。在棋盘关的崖壁上,至今还留着民国政府刻在石头上“西秦第一关”和“安全为先”的警示标语,在标语不远200米的地方,还保留着当时停车休息区和供行人司机取水的地方。现在这些遗存已是野草横生,满目荒凉。与山崖下面现在的108国道相比(民国时期修建的道路棋盘关段崖下是如今改道后的108国道),多了几分憨憨的沉默,见证着历史上金牛古道兴废的繁华与落寞。
金牛道作为蜀道的重要一支,其起源、构造、类型、历代通塞变迁及其在古代重大的政治、经济作用,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和共识。但在本人看来,金牛道并非只是具有交通意义,数千年历史风云在蜀道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蜀道沿途汉魏以降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以及有关蜀道履历的历代诗词歌赋、游记散文等“蜀道文化”,时时让笔者心驰神往,喜欢在探访古道中聆听古人来自大山深处的游历与行吟。数千年漫长岁月中,千里蜀道线上,使臣赴任述职,商贾南北往还,文人墨客题咏,地方官吏修栈勒石,战事风起云涌的呐喊,各种活动在蜀道沿线留下断断续续的文化遗迹,不仅是中国古代道路工程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关金石书法、诗词颂赋、游记散文、佛道宗教造像的珍贵资料。
正如秋雨先生所言,我们要是把这些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存全部忘记,那就躲开了一种亲昵的人文文化,躲开了前辈对后人的关爱,躲开了前辈筑路人心底的企盼与渴望,躲开了古蜀道的终点和起点,那将成为最不能原谅的可怜和可悲。 (作者系西汉公司职工)

第四版
< 上一版
金牛道:政权角力的陪嫁
新闻作者:文 / 萧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