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曾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里还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农科城之一,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然而,在7年前,因为基础设施差,道路坑坑洼洼,晴通雨阻,这里和北方落后的小镇并无二致,充其量也只是个农科乡。当地农民固守着传统的耕作观念,空守着农科城这座金矿,过着“灯下黑”的日子:落后的交通状况和淡漠的科技兴农意识,使农民的收入怎么也上不去。 而现在,农科城不仅名副其实,而且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各种农村产业百花齐放,形成了良种繁育、畜牧养殖、优质杂果、锣鼓乐器等12类特色产业,61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村产业的兴旺,离不开公路交通的支撑。目前,杨凌全区公路总里程192.5公里,其中修建村道93.8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公路密度达到150.5公里/百平方公里,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杨凌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以上,速度位居全省前列。2006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20元,是7年前的近3倍。 杨凌,这个昔日小镇的飞速发展,有力印证了“交通是先导,科技做后盾”的经济发展定律。果蔬收获绿色的希望 “一亩园,十亩田。咱原先还不相信农科大的教授说的这话,现在是亲身感受到了。” 胡家底的村民胡应春擦着脸上的汗高兴地说,“去年,我这不到五分地的大棚西红柿收入1.4万元哩!”在胡家底的无公害大棚果蔬生产基地,220个多大棚一个紧挨一个,看不到边际。胡家底大棚蔬菜产业年总收入达170多万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这几年,公路交通的发展让胡家底的果蔬不再局限于销往西安、宝鸡临近市区,还远销汉中、甘肃等地。胡应春的老婆在新疆打工,两个孩子在上学,问他一个人怎么搞销售,他说:“这不操心,路这么好,人家客商把车开到咱地头收购呢。” 村民王包绒家有两个大棚,一个种草莓,一个种西红柿。“春节前后,草莓销路好得很,批发价是5元多,现在是2元多。” 王包绒说搞蔬菜大棚累是累,但总胜过种庄稼,她家两个棚年收入过2万多,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再也不用发愁了。锣鼓敲出红火的日子 在杨武公路川口段,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锣鼓乐器加工厂,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西北锣鼓第一村”――上川口。这里的锣鼓乐器加工年代可以上溯到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人们用这句顺口溜形容上川口锣鼓加工的红火场面。该村加工锣鼓的农户有23家,其中企业化大户6家,解决本村就业300余人,该产业的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我这个厂子刚成立时只有5、6个工人,年加工原铜6000斤,现在70吨左右。” 新声锣鼓乐器加工厂厂长刘松林说,“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主要走公路运输,附近省份、县区的客商有的自己开车来!”刘松林的工厂有员工40人,技术工人年收入可达1.3万元,年产值260万元。今年,他又建立了鼓坊,聘用了13个工人,生意越做越红火。 走进上川口,绿树中掩映着贴着白瓷片的楼房,孩童在平整的水泥村道上追逐嬉戏,隐约传来锣鼓加工厂的电锯声和气锤声,村民们正在那里铸造他们的好日子呢!农家乐催生好光景 碧绿的柿树,火红的灯笼,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香甜可口的农家饭菜,四月的崔西沟民俗生态村尽显一派美丽的田园风情。 崔西沟的农家乐有30多家,可同时接待400多人来村里观光旅游。因为距离城区只有2公里,交通方便,农村公路宽阔平整,班车10分钟一趟,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黄金周期间游客如织,或散步田间,采摘鲜果,或品尝小吃,卧居土炕,体验田园生活,感受农家风情。 “农高会”时,住宿的客人更是爆满, 短短几天接待户的收入可达千元。“就是今年大年初一,还来了几拨游客,有人还买了咱自家蒸的馍,说是筋道,好吃!”接待户李会芹乐呵呵地说。她家一楼全部用作住宿、就餐,游客花15元可以吃到煎饼、千层油饼和酸香的旗花面等农家风味小吃。建立农家乐时李会芹投入了2万多元,添置了桌椅、床具、消毒碗柜、麻将桌等,但一年就收回了投资。现在,生意兴旺,她和老伴忙不过来,在外打工的小儿子就辞了工作回来帮着打理,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