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脚踏坚实的关中大地,你可曾想过,脚下的厚土曾经孕育了博大而厚重的人类文明。追溯千年,“凤鸣岐山”的地方,有一位名为周公旦的智者,辅佐先贤,制礼作乐,开创了西周的鼎盛与辉煌。历史在不经意间飞逝,百年后,鲁地出现另一位温文尔雅的哲人――孔丘,他用德育教化践行着周公的谦谦遗风。从此,世界的东方,屹立起一个不朽的民族,因为孔丘为民族的血液里浸入了仁义、儒雅、大气而包举一切的精神。
孔丘一生周游列国,用礼乐教化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曾痛心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并自觉追求三皇五帝的遗训,孜孜以求且锲而不舍,用大写的“仁”字书写春秋智者的大家风范。在清风徐徐的早春,或在水波不兴的江上,在崇山峻岭间、在幽幽丝竹声里,依稀听到孔丘“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吟唱,感叹生命的有限与珍贵;群雄逐鹿,列国纷争的战火年代,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统的,但是春秋无义战,孔丘仍忙碌奔波于列国之间,高举仁义旗帜,时代的阴错阳镌刻了他的道德教化,却淡化了他的施政主张。追忆孔丘,就是追忆民族的道德情怀与道德魂。
在我来到西安公路研究院党群工作部的第一天,部长张军智曾给我说,为人的第一要义是道德,只有道德的完善才会有人格的完善,做人要做君子,为人无德,行之不远。朴素的言语,循循善诱的教化让我恍若又梦回春秋,找到孔丘对话。
孔丘倡导“推己及人”。先生的箴言在中华千年的文明中得以应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的深刻内涵抒发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这种关怀内化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操守。在封建宗法社会的思维和逻辑框架里,多少有骨气的士人,怀着“居庙堂之高而心忧其民,处江海之远而心忧其君”的豪情壮志,让忠君爱国、善待生命的礼赞响彻天地。
孔丘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道德的大命题中,注入了新鲜的人文元素。在孔家的谱系里,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能把大梨分给哥哥,身体力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为华夏的道德篇章添上重重的一笔。在南宋朝有一位爱国英雄――文天祥,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名留青史,树立起中国文人爱国的“最高范本”。在抗战时期,我们的祖国千村僻俐、万户消疏,又有多少华夏优秀儿女,用热血挥洒疆场,以生命筑起名族的永恒丰碑。
孔丘推举“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主张。君子往往是里外兼修,德才兼备,并非“金欲其外,败絮其中”的言行不一。在历史的长廊里,太史公司马迁的形象高大而光辉,他用如椽大笔,不虚美、不隐恶,还历史以清白,扬人间之正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遭受宫刑,却至死不渝的捍卫史官的职责,其气节可比于泰山,其磊落能参与天地,为中国文人争取了人格和道德的双重独立。
与先生的对话,总觉得自我的渺小,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君子之德是无言的,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与做人中,我要把道德内化为行动的力量,让道德点亮我人生的灯火。 (作者系西安公路研究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