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期 第79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7-2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用什么怀念大师
新闻作者:杜会琴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有网站登出“季先生逝世以后,你觉得中国还有国学大师吗”的问题,有近四成的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媒体频频曝光学术造假个案,令公众对高校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说明成就一名大师之难。从钱钟书、巴金等从民国时期就已经誉满天下的学人的经历来看,大师成长的道路,大约都可以概括为“传奇”二字。
    像季羡林,他出身寒门,后求学清华,有幸受到陈寅恪等的教诲。1935年留学德国,适逢二战,只好在异国苦学十年,得以亲炙世界级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权威,后回国被陈寅恪引入北大。但真正让他成为大师的却是回国后的经历:先被关进牛棚批斗,后又被分配看门房,手发信件和报纸。在那失去理性的岁月里,季老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并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坎坷的经历中,季老为人为学都足以传世,他的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让人称道。“未明四老”的张中行生前就评价季老一身有三个难得: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实,三是有深情。而他后来以副校长的身份却被新生和家长当成“老工友”而为他们看行李的轶闻更为“永远的大师”平添了一份传奇,看了那个小故事,有谁不为季老的朴实平易而唏嘘不已呢。
    张中行评价季老的三个难得,对于每一个时代,都是稀缺之物。他治学的信条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但在今天,不仅学术造假、抄袭、剽窃时有发生,而且那个队伍里,竟然出现了校长、院长和著名教授的身影!而季老为人朴实和有深情,在当下这种功利、浮躁、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更是难能可贵。
    季老是全社会公认的大师,但他自己却公然表示要辞去大师的称号,由此赢得了更广泛的尊重,相比于当下那些想方设法想给自己混名号的各层人士,我们不由得更加景仰这位淡泊名利的长者。
    对于芸芸众生,可以谈论大师,但是要成为大师者总归是凤毛麟角,只有避开浮躁和流俗,秉承大师的品质,在艰苦中前进,在磨砺中坚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守为人之道,也许就是对大师最好的怀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