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6期 第79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7-2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延安: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新闻作者:文 / 郑永安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那巍巍宝塔山,悠悠延河水和那片红色的土地,多年以来一直是我心向往的地方。
    自打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时起,在《看图识字》里接触到的文字之一就是“延安”。
    那里曾经有一群被蒋介石称为“共匪”的人,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住着破窑洞,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土枪土炮,打败了日本鬼子,推翻了蒋家王朝,夺取了红色革命政权。那里曾因张思德和白求恩的感人事迹,才有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精彩华章。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十三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因为伟大、神圣和神秘,曾经吸引着全世界的瞩目。
    那时,在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一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跋山涉水,带着对红色中国的好奇来到陕北,见到了他期盼采访的毛泽东,并且和毛泽东结下深厚的友谊。回北平后,他写出了闻名世界的《红色照耀中国》一书。
    基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缅怀和崇敬,对那片红色土地的憧憬与向往,今年五月的一天,我因公出差,就近去了趟延安,也算是我的圆梦之旅吧。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三大教育基地于一身。最著名的景点有黄帝陵,子长钟山寺石窟、延安清凉山、延安宝塔山、秦直道等。
    登过宝塔山后,我们慕名来到了中央首脑办公的革命旧址杨家岭。在杨家岭,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工作过的窑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柜和一只用土布做的文件袋就是他们全部的办公设施;一张简易床就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全部。然而,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却没有动摇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毛泽东旧居,我们不仅体会到他们对革命的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更被他们艰苦朴素的精神感动着。69年前冬天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1938年春,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由于思想高度集中,鞋子烤着了还不知道。警卫员闻到一股焦煳味,才发现主席的鞋子烧着了。警卫员一边灭火,一边着急地说:“鞋烧着了,怎么都不知道?天这么冷,没棉鞋穿怎么行?”主席笑着说:“正在思考问题,没有发现。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
    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力挽狂澜,曾给中国带来无尚光荣与神圣,使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也使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红都”,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
    贫穷落后,荒山秃岭已成为过去。今天的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高速公路直穿全境,铁路修到了宝塔山下,城长高了,山变绿了,窑洞亮了,百姓生活富裕了。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皮鞭山响的灰毛驴,低矮破旧的窑洞已成为延安人遥远的记忆。
    延安归来,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延安之行,不仅圆了我的红都梦,而且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懂得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期待我心中的圣地延安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系宁陕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