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期 第79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7-3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西安人力车的肇始和消失
新闻作者:文 / 李孝希


    人力车,系人力驱动,故得此名。它又叫东洋车、黄包车。中国第一辆人力车,是清同治十二年五月(公元1873年6月),由一个叫米拉的法国商人,从日本引进到上海的。第二年3月24日,由公董局发给法租界第一号营业执照。人力车两轮高大,轮子是木制的,包上铁皮,车夫拉着车跑,行路时嘎嘎作响。因为来自日本,故称为东洋车。又因车座都漆成黄色,故又称黄包车。
    旧时的西安,在人力车统领江湖之前,人们出门习惯坐轿子。陕西在秦以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自汉之后,才陆续有了乘坐轿子的记载。到清代末年坐轿子减少了官本位等级观念,商贾显贵也招摇过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人力车开始进入陕西。西安人叫其“洋车”、“胶皮车”。人力车分车首、车厢、雨棚三部分。车厢坐垫下可以放简单行李,一般都把行李放在脚踏板上。雨篷晴天可以折叠,推置后上方。车身之下两边轮轴之上安装有纵向弹簧钢板,运行不颠簸。有的车还安装有脚踩铃铛,踩之叮当作响,让路人规避。人力车是木制车身,车形狭长,可并排坐两个成人。有两只木头轮子,包着铁皮,车轮很大,有如马车。不管哪种车子,皆由一个车夫拉着满世界跑。
    人力车跑起来显然比轿子快得多,更比轿子省人力,坐起来比轿子省钱又方便。最大的优势是它极其灵活,用不着生硬地挤撞,便可以轻松自如地通过每一个拐角,在城里弯曲而狭窄的小巷中穿梭,还可以随时应乘客的要求停车。如此,坐车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人力车快捷便宜,逐步取代了轿子,在西安有了一定的市场。
    那时在门口专候着的人力车,就如同今天高级宾馆、电影院、体育场、歌舞厅、卡拉OK厅外等候的出租车。社交场合、上下班代步坐车的人相当多,人力车子自然就在西安发展得奇快。人力车至民国18年发展到900多辆,民国20年增至1335辆,民国32年激增到4500辆。业务范围从市内短途载客扩大到长途客货运输。
    坐车也有两种坐法。一种是临时随叫随到的人力车,好比今天我们出门“打的”。只要遇见车子,招招手儿呼喊两句就行。这是比较便宜的代步工具,装潢简陋,车况也较差。
    还有一种就是自备用车,俗称“包车”。人力车出现后不久,一些讲究身份排场的有钱人家,就纷纷置下“包车”。“包车”一般长雇车夫。车一般都经过改装或修饰,雇年轻健壮的车夫,管三顿饭、四季衣服,并按月给工钱。
    那个时代,在西安能拥有一辆“包车”,还配上一名车夫,就是许多中上阶层家庭奢侈的享受了。看看吧,当官的、经商的,长袍马褂、西服革履混杂,嘴里叼着烟卷儿;小姐、太太们涂脂抹粉,扭着旗袍包紧的臀部艳丽出门。她们坐上宽敞,外表华丽的人力车,二郎腿一跷,招摇过市,神气得很那。车夫则一路小跑,嘴里还不断吆喝着:“车来了……”这便是那时候西安的街头一景。
    一段时间以来,人力车夫把轿夫撵回了家,人力车取代了轿子和独轮车,成为西安城内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力车好比今日的“的士”满街转悠,可是拉人力车的车夫可比不了“的哥”和“的姐”们转转方向盘轻松自如。他们个个是出卖体力的穷苦力。翻查资料,没有看到有什么女人从事这种劳作的。这些“骆驼祥子”大多是平民中生活窘迫的贫苦人,他们身无分文,买不起车子,主要是到车行租车搞运输。每人每天大概收入6、7角钱,除了车租、吃、住外,所剩无几。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的出现和增加,有段时间,人们也认为人力车是“以人代畜”,违反道德,因此反对的大有人在。西安的人力车在民国35年开始遭禁,不许采购、制造,停止发展。不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有为数众多的人力车在继续运营。1953年前后,政府出面把上万辆人力车改造为脚踏三轮车,人力车这个曾经一度是西安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才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