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9期 第79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08-0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露天电影
新闻作者:孙社兵
    露天电影――许多年不曾再看到过的家乡电影,和村庄中的许多事物一样,它也成为人们对往昔生活的一种回忆了。
    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露天电影是老百姓仅有的娱乐活动之一。能够盼来一场久违的露天电影,非常难得,会令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兴奋不已,尤其是小孩子们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就像过大年似的。每当有消息灵通人士告知村里要放露天电影了,村民们便会在第一时间相互转告,于是大人小孩们都开始为晚上的露天电影去做准备工作。有的人家则早早地派小孩搬小板凳,去放映场那片空地占领前排的有利位置;村里的年轻人则难抑内心的激动,一整天都干劲十足,家里的农活不用安排,早就收拾妥当;小孩子们早早地洗好了澡,穿上漂亮的衣服,死缠烂磨地跟大人要上一毛或五分钱牢牢地揣在口袋里,去买包瓜子或冰棍,享受童年的乐趣,孩子们挂满了一脸的喜悦,然后和小朋友们一起焦急地等待。放映电影的当天,全村人的晚饭除特殊情况外,几乎都是会提前的。吃完晚饭,大人们扛着板凳,小孩们则提前跑到邻居家去告之要出门了,于是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而去,一路欢歌笑语。
    到了放映场,大家忙着找个好位置,摆凳子,很快,就坐成了一排排黑压压的阵形。为了等外村的观众,放映员总要先放一到两个小的“加演片”,内容多为新闻纪录片或是科学种田的科教片什么的,在他们看来,村里搞的是大集体生产,这些“加演片”故事性不强,看不看的无所谓,只要不耽误看正式片就行了。村里放露天电影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要么是村里有事要通知村民,要么是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要么就是结婚、孩子满月、安葬老人、过古庙会、还有就是谁家的孩子要参军入伍了,总之,要放露天电影肯定是村子里面有大事、好事、喜事。虽然村里放映露天电影非常简单,在一片空地的中央架起放映机,在空地的另一侧埋下两根较粗的树桩或竹竿,然后在中间挂上一块白帆布就成了银幕,有时一面白色的墙壁也可以当作银幕。但是,露天电影给我们留下的却是美好而又甜蜜的回忆。
    村里要通知交公粮、计划生育之类的事情,便会请来放映队放一场电影。每当此时,村长便会在放映之前,在放映机旁边对着话筒,大呼小叫,西府乡音中还略带点官腔。
    那时候看的电影,从黑白片《鸡毛信》开始看起,《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上甘岭》、《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等,还有秦腔电影《三滴血》、《火焰驹》等……基本上每部电影我都看了数遍。一个个难忘的片断,一句句经典的台词,像星光闪耀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日本鬼子、汉奸长相丑陋,游击队、老百姓眉目端,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眼便能分辨清楚。
    时光荏苒,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特别是彩电已进了寻常百姓家,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露天电影受到冲击,日趋冷落。
    如今,数字电视成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件,花样更是不断地翻新,什么背投、等离子、液晶……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就更别提什么家庭影院、家用电脑之类的时髦电器了。躺在床上手握一个小小的遥控器,轻轻一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全凭自己做主。
    也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许是物以稀为贵,昔日的露天电影,虽然已近乎销声匿迹,却时常出现在我的记忆里,令我回味无穷……
        (作者系宝鸡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