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邮票,一段历史。方寸世界记录着新中国60年来路桥发展的峥嵘岁月。本期本报继续推出张晓明邮品收藏专题之二《从方寸天地看中国路桥》。 ―― 编者
架桥修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里,可从东汉时期画像砖里看到,祖先们把遇河架桥、逢山开路记录在土砖上(图1),令人心生敬意。展现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河北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四川珠浦桥和广西的程阳桥,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雄伟英姿成为我国建桥史上的经典之作(图2)。而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图3)到苏州枫桥、漯河的小商桥、云南的双龙桥、北京的卢沟桥(图4),也无一不刻记着古代能工巧匠的造桥技能和结构力学在感官上美的展现。
凝结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卢沟桥(图5)“卢沟晓月”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七百多年后却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发源地。一句“大渡桥横铁锁寒”真实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径四川泸定县大渡河泸定铁锁桥的情景(图6),22位勇士奋勇突击,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攻破桥头堡,为红军大部队渡河打通了通道。
新中国的公路建设最早登上“国家名片”的图案是康藏、青藏公路(图7),两条路分别于1951年和1950年开工,并于1954年12月25日同时建成通车,全长4360公里,穿行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离天三尺三”的天路,像两条洁白的哈达把北京与拉萨紧紧相连。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词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武汉长江公路桥(图8)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1968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在“火红的年代”完成的又一雄伟工程(图9)
1991年9月20日发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四组之三――沈大高速公路邮票,标志着赶超世界建桥、修路先进理念的成功确立。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大潮下,开发长江流域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就是将长江两岸更紧密的联结起来,四川万县长江公路大桥(图10),湖北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安徽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江苏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通车为两岸的人流、物流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4月12日发行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图11)和2009年6月18日发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图12)特种邮票再次为中国建桥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