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期 第57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05-1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走出泥泞奔小康
----------来自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的报告      
新闻作者:文 / 图 周迎春

    人走山路猪坐轿,人在流汗猪在笑。
    不是肥猪想坐轿,只怪山上没有道。
    在秦岭腹地一座海拔1200多米的西山上,散居着50多户200多人。山高坡陡,峭壁悬崖,从山上到山下仅有的两条“羊肠小道”都不好走,往返一趟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山路的险峻,使西山人叫苦不迭。由于交通不便,西山的猪都不敢长得太大。不是猪长不大,而是长大了抬不出山。抬不出山,就卖不了钱。村里人好不容把猪养大养肥了,就得请人往山下抬,一头能卖一千块钱的猪,两三百块都付了工钱。
    宋生贤一家就祖祖辈辈居住在这西山上。西山人的苦,他从小就体会,西山人的穷,他深有感触。1982年,时年35岁的宋生贤萌生了带领全家人修路的想法。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与他一拍即合。父子俩决定先修地种粮,靠攒粮卖钱,再用钱修路。就这样,一干就是十五六年。十几年来,宋生贤一家人共修地造田20多亩,每年打的粮食超过了1万斤,由起初西山最穷的一家变成了西山最富的一家。1999年10月1日,宋生贤想象的西山公路终于开工修建了。这条公路虽然只有4公里,但是要通过10个山峦、9个山洼盘山而上,坡度都在60度以上。宋生贤把积攒的粮食卖了,带领儿子、儿媳边修路边继续种地卖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用了整整6年时间,宋生贤一家终于修通了通到家门口的公路,他因此被人们誉为“修路愚公”。
    修通一条路,幸福一村人。与高速公路动辄十几亿甚至数十亿的投入相比,修建一条通村公路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宽阔平坦的关中平原,在千山万水阻隔的秦巴山区,在沟壑相连的陕北黄土高原,那一条条短短的路,那一座座简朴的桥,是千千万农民的梦想,是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的企盼。新的历史迎来新的征程,新的征程铸就新的辉煌。在过去的2006年里,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涌现出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在人们的诉说中,描绘的是一个个人与路的传说……
决策篇:让三秦农民走上好路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
    对于无路的农村来说,是穷的。
    对于无路的农民来说,是苦的。
    没有路,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专家到农村去送教育送科技,但是没有路谁也去不了;我们可以在乡村建立希望小学,但是不通路的村庄,孩子们上学仍旧十分艰难和危险。农民出不去,扶贫进不来,穷根全在路上。
    “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群众走上沥青路或水泥路”是交通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交通须先行。袁纯清省长在谈到交通工作时说:“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
    通村公路,承载着三秦千千万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出身农家,并多年在交通系统领导岗位工作的省交通厅厅长曹森,在一本宣传陕西交通未来发展规划的画册上这样写道:“我的家乡在渭北旱腰带上,缺水少路的日子伴着我的童年。每天必干的事是走几里路去打水。一年一年,日复一日,端水的盆换成了扁担,小扁担换成了大扁担,硬是踩出了一条‘路’。那是一条洒满辛酸的路,晴天灰塌塌,雨天泥洼洼。乡亲们盼路,我也盼路……”
    路,成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瓶颈”。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旬邑人发展苹果、烤烟、畜禽、药材、加工和煤炭等,在与贫困的斗争中,旬邑人深深感受到路的重要。境内沟壑纵横的旬邑,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实现村村通砂石路,但“晴天满路扬灰、雨天满路泥水”的公路交通状况却束缚住旬邑前进的步伐。旬邑苹果甲天下,然而路差的地方客商不愿来,好果价低还不好卖。解决出行难、运销难,成为旬邑人民最大的企盼。旬邑全县10镇4乡275个行政村,2004年只有少数几个村通了油路。2004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把通村油路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从2005年起,举全县之力,三五年内实现全县塬区村级公路全部黑色化,以通村油路为重点全面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多修多补助、少修少补助”和“早修早补助、不修不补助”的政策,使得“一呼百应”,数万群众齐上路,采砂备石整路基,展开了通村油路建设大会战。2005年全县新修建通村油路114公里,是2004年底以前全县村级油路总里程的近8倍,新增通油路村94个,使全县一半以上的村通了油路,100%的乡镇和88%的行政村通了班车。由于通村公路的通畅,苹果不仅销售快,而且每斤价格较往年高出五六毛钱,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就增收2亿多元……
    初春的渭北大地,春寒料峭,雪花纷飞。一场大雪在渭北的旱塬上积起了厚厚的希望,沿着格外耀眼的黑色柏油路是一片正在静静等待苏醒的果园。2006年2月15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八,三秦大地仍旧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中,旬邑县川子岭村的几个村民一大早就聚在村口和村长唠起了新年的打算和来年的光景。在风雪中,几辆小车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向村子慢慢驶过来停在了村口,几个人下车就跟村民们交谈起来。从车上下来的正是省交通厅厅长曹森等厅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几个成员,他们冒雪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进村、入户、下果园,与当地农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通村公路建设有关资金筹措、建设标准、政策措施和群众投工投劳等情况,倾听农民对通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过去我们这里全都是土路,进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面的姑娘看了哪有愿意嫁进来的!如今,村里通了柏油路,村民家里的苹果也好卖了,仅仅小半年,村里有15个小伙儿取上了新媳妇儿,四川、重庆、宁夏的客商也都来我们这里拉果子,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火着呐!”川子岭村村长郑满群的激情感慨,修路愚公宋生贤艰辛曲折的修路历程,三秦千千万农民盼路望路的期待眼神,让省交通厅的领导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责任和压力,从而也激发了动力和干劲。“一定要让老百姓走上好路!”“一定要把通村公路这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办好办实,为支持农民致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保障。”从旬邑调研回来,厅里立即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就如何搞好全省农村公路尤其是通村公路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
    长期以来,农村以泥土路、砂石路为主,农民“出行难”,农副产品“出路难”,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部的总体部署,省交通厅提出了农村公路暨通村公路发展新目标:到“十一五”末,全省实现通市公路高速化,通县公路基本二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畅通化。县乡公路里程达到4.6万公里,通村公路达到6.9万公里。确保“十一五”时期每年建成通村公路1万公里。以通村公路为重点,改善农民出行条件,让三秦农民有路走,有好路走。
管理篇:修农民群众愿意修的路
    2006年是“十一五”交通规划起步实施的开局之年,省交通厅提出了完成12000公里通村公路的建设目标,并发布《关于加快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的公告》明确提出:通村公路建设实行“群众打底子、交通部门铺面子”,即市县政府负责筹措一定资金,组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完成路基,省交通厅补助资金铺筑路面。按照“县组织验收、市审查上报、省公路局核准、省交通厅拨款”的程序以及“据实补助、先干后补”的办法实施。凡达到厅颁标准的通村沥青路,关中每公里补助10万元,陕南陕北每公里补助12万元,水泥路全省统一按每公里15万元给以补助。
    曹森厅长在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说:“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抓紧抓好。贯彻政府主导、分层负责、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坚持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出工投劳,合法筹集建设资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不修农民不需要和不愿意修的路,不搞强行摊派和集资,决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要按照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修实用之路、安全之路、资源节约之路。要让民心工程得民心,顺民意,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要坚持农民自愿和坚持一事一议,保证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抉择,不要搞农民不愿意干的事情,不得损害群众利益。”
    “修农民群众愿意修的路”,这句话的含义在于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绝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建的路。为确保通村公路建设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省交通厅对通村公路建设提出了“两个加强、四个不修、六个不准、八个不核”的基本原则。两个加强即加强领导和项目管理、加强业务和技术培训;四个不修即不修农民不愿意修的路、不修不符合通村公路定义的路、不修不符合通村公路技术标准的路、不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路;六个不准即路基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开工、设计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原材料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开工、配合比设计未经批准的项目不得开工、市县没有配套资金的项目不得开工、主要人员、设备未进场的项目不得开工;八个不核即计划外的项目不予核准、不符合通村公路定义的项目不予核准、路基或基层未经验收的项目不予核准、施工图设计未审批的项目不予核准、重要质量控制指标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核准、未经市、县两级交通部门验收、核查的项目不予核准、市县没有配套资金的项目不予核准、工程资料不齐全的项目不予核准。
    为加强对全省通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各方管理责任,省交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成立了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公路局农管处的省通村办,克服人员少、车辆少、经费紧张、环境艰苦的种种困难,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基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协助省厅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行业管理办法和程序性文件,这些行业管理办法和程序性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指导了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各市、县按照自身建设管理和实践经验,也制定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的、操作性强的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资金问题,是制约通村公路建设的关键。仅靠政府投资,是难以满足需要的。然而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这种强烈的呼声,正是公路交通部门引导农民群众修路架桥的重要基础。通过舆论宣传,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自觉投身公路建设,是我省通村公路建设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据实补助、干多少补多少”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也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修路的热情和干劲。为打破资金短缺这一“瓶颈”,交通部门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在积极争取国家补助的同时,省政府决定从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补助,省交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了50亿元贷款借款合同,用于通村公路建设补助。本着“多修路,多给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要求,各市、县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台扶持通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安排一定资金对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补助。
    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全省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奉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区别对待、节约环保”的方针,根据农村地理条件、交通需求、资金供给等实际,合理选择线型方案、技术指标、路面结构,力求通达、通畅而不贪大求洋;在项目实施上,则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的原则,对于不发达地区、边远山区以“保通”为重点,对于城镇密集区、平原微丘区着力于“求畅”。在资源利用上,新路建设尽量利用旧路,随坡就弯,就地取材,减少消耗,降低造价,避免大填大挖,大拆大迁,保护有限耕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工作,把通村公路建设,这一惠农、利农、富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做到实处,确保了修一条路,成一条路。
建设篇:众人划桨开大船
    2006年4月11日,省政府在旬邑召开全省通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吹响了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强劲号角。各市、县人民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纷纷出台通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落实资金,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广大农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火热地投入到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浪潮中……
    ▲你追我赶修路忙
    咸阳市在全省率先召开了现场会,确定每年按1200公里左右的发展速度建设通村油路,市级财政每公里补助1.5万元,县级财政每公里补助3万元,市级财政另外每公里拿出5000元作为奖励基金,并将全市境内公路工程建筑营业税全额返还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武功县向社会各界发出捐资修路支持家乡建设的倡议,全县捐款突破100万元,一位年过七旬的寺庙住持,为让乡亲父老早日走上致富路,将自己化缘所得的建庙钱悉数捐给了县上。彬县群众纷纷自筹资金修村路,在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县上最终将通村油路里程由计划的50条123.8公里调整为83条261公里,是最初规划的2倍多。
    ▲“让农民的苹果不能再烂在地里”
    渭南市市长曹莉莉说,吃的问题解决了,行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农民还是不能致富奔小康,这就要求提前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道路问题,“让农民的苹果不能再烂在地里,让农民能干干净净地出村进城。”去年以来,渭南在全市拉开通村公路大会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全市铺设通村公路2473公里,1190个村子新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惠及人口120万人。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渭南各县市区都制定了县级财政补助标准并积极兑现。富平县财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占全年预算收入的近40%;华县财政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2万元;大荔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500万元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并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筹资兴修通村公路的积极性,全县涉及通村公路建设的20多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在不到7天时间内筹集到位资金500万元。同时,还充分发挥和调动乡村企业捐资修路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捐资修路。                (下转第四版)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