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整治车辆偷逃漏通行费行为与文明服务难以兼得,特别是在货运密集地区,整治车辆偷逃漏通行费及超限超载行为所面临的矛盾、困难更加突出。
    然而,当你行经西汉高速公路涝峪口、户县收费站时,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尽管车流量很大,但秩序井然;在这里,收费员、治超员热情服务,过往车辆自觉缴费,“绿色通道”等车辆自觉停车接受检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默契,处处充满着文明与和谐。
班子重视 宣传动员声势大
    从建所、建站伊始,户县管理所班子就高度重视整治车辆偷逃漏通行费及超限超载行为。为此,管理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省厅及省高速集团安排部署,增强干部员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领导班子做到“重心下移、沉到一线、靠前指挥、解决难题”,将“指挥所”设到征费、治超最“前沿”。哪里有难题需要解决,那里就有所领导的身影;哪里问题突出,所领导就在那里坐镇指挥。
    舆论宣传是搞好专项整治行动的先导和基础。户县管理所除定期召开研讨会,与当地交警、路政、运政座谈,举办业务培训外,还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深入到沿线村镇及厂矿等货物装载点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动态宣传整治车辆偷逃漏通行费及超限超载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今年1月至10月,管理所共悬挂标语10余条,出台宣传车20余次,发放资料1万余份,接待司乘500人次,直接受教育的司乘及车主近万余人。专项整治行动舆论宣传声势浩大、深入人心,专项整治行动人员参与、应知及应会率达100%。
文明执法 树立窗口行业形象
    收费员、治超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敬礼收费、微笑服务;多教育引导、少正面冲突;微笑服务、军事化管理是户县管理所抓实工作的理念。这些措施促进了征费工作的开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示出了很多弱点。只单方面约束收费人员的言行,而对拒、逃缴通行费行为缺乏过硬的整治手段。
    于是,管理所在制定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时,针对辖段及当地运输行业的特点,将专项整治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具体部门和每个工作人员,明确整治步骤、时间进度和责任人员,确保专项整治行动有序、重点突出、取得实效。
    采石厂矿、砖瓦厂、热电厂等主要货运企业100%得到清查。定期和户县交警、运管、路政等部门召开通气会,针对工作中进行的问题和现象共商对策,形成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涝峪口、户县收费站收费员、治超员在工作中经过细心观察,耐心解释,让一辆辆偷逃漏通行费车辆“现出原形”。
    工作职权明确,联动机制健全,使征费手段产生了全新变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征费工作如同“雨过天晴”,逐步迈入了文明、规范、有序的轨道。
    今年10月17日,一辆车号为川Rxxxxx的货车经过户县收费站称运输的是属于鲜活农产品的猕猴桃,当班收费员通知了值班站长查验货物,打开车厢发现一排整整齐齐的箱子,待抠开下面的一箱,里面装的是猕猴桃,当班收费员并没有就此停止检查,搬来梯子去上面检查,当梯子靠在箱子上时,还没等人上去,箱子便向里到去,原来就下面几箱装的是猕猴桃,上面的箱子都是用胶带粘着整整齐齐里面是空的。但这时车上的两名司乘拒不交费,声称走过的几条高速都没有收费。尽管值班站长耐心的解释了相关规定,但车上人员仍出言不逊,拒绝交费。然而,当班收费员始终坚持文明服务,耐心解释相关政策,司机最后交足通行费后说:“没有见过像你们这么认真的!”
勇于探索 亮点纷呈有创新
    实现文明征费,首先需要征费人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户县管理所大力实施人才素质工程。管理所制定了定期集中学习制度,对收费、治超人员长期开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营造了一种你追我赶、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
    在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实践中,户县管理所区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假冒政策性免费车辆、利用非法装置以及强行闯站等偷逃漏费行为进行集中整治;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管理所先后制定了专项整治活动《稽查制度》、《联动机制》、《“黑名单”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确保了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深入进行调研,认真总结出“绿色通道”果品车辆鉴别法,组织员工进行经验交流;定期对整治活动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持续性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户县管理所的运营管理及文明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干部员工对征费、治超、路政法规的掌握更全面、更准确,对上级决策部署的落实更及时、更具体。
                    
                    
                围绕重点抓整治 亮点纷呈有创新
                                        ----------户县管理所整治车辆偷逃漏费活动侧记      
                                        新闻作者: 记者  袁立忠  通讯员  杨武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