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期 第82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11-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让我们的文学亮如阳光
新闻作者:文 / 向 晖
    从事《陕西交通报》副刊编辑已两年有余,作为编辑,我很庆幸,能够走进这个舞台的背后,近距离聆听陕西交通人的心灵之歌、感受陕西交通人的生命之舞。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舞台,每一期,都承载着生命中的多幕剧徐徐上演,而文学作品,则宛若这多幕剧中的独舞,追光一打,舞步则会随着灵动的舞曲飞舞旋转,令人置身于一个绚烂多姿的境界之中。
    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交通建设为交通职工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像《路小事大》从小路说起,议交通事业之大;《老来不浪漫》通过父亲晚年生活的状况对人生予以思考;《“马乡长”逸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一位交通司机助人为乐的逸闻趣事;《老高的故事》则讲述了一位扎根山区道班的老道工的岁月历程,从而折射出千万交通人的奉献精神……这类稿件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或情真意切,或发人深省,或幽默诙谐,自然能够得到编辑和读者的喜爱。
    当然,部分来稿也显现出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一些通讯员对当下的生活并不予以过多关注,而一味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比如小时候“挖野菜”,下河捉鱼,上树粘知了什么的,大量的来稿显现出来的是“一窝蜂”的景象;春天来了“槐花香”一片,冬天来了“白雪盖”满街。报纸的文学副刊一定要关注当下的社会和人的生存状态。文学创作不意味着要钻进文学小圈子、钻进个人情感的小世界舞弄高处不胜寒的身段。没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倡导写大事,议大理,抒豪情,扬正气,关注国计民生的大是大非,声张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我们更加期待有更多讲交通、议交通的文学作品诞生。编辑过程中,偶有通讯员的笔触能够指向行业发展,却又总觉蜻蜓点水,或是多由空话、套话充斥,读来没有真情实感。
    我们常讲新闻要“三贴近”,其实文学创作也需要做到“三贴近”,尤其是要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学作品,更要注重这一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最奏效的工作法宝。好的文学作品还应把“真、善、美”放在首位,人类不论走到什么时候,科技不论发达到什么程度,作为个体的人对于美的渴望、对于真的追求、对于善的感动是不变的。作为编辑,我们不能一味地跟着读者和作者的喜好走,我们还应该去“引导”读者。如果一味跟着读者的兴趣走,日久天长,我们的文学作品很有可能会流于形式,化着浓妆,赶着时髦。编辑也就会像厨师一样随了客人的胃口,辣也罢,咸也罢,酸也罢,喜欢什么菜,就上什么菜,从而导致读者心灵需求的麻木和冷落,这一点当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和思索的。当然,作为编辑也必须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除此而外,一部分通讯员为文则“喜长恶短”,总以为短不能尽言,长才可完整,其实文学作品不能以长短来论优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十个字,够短的了,但其中的内涵却不是二十个字可以承载的。好作品一定是“惜墨如金”写出来的。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而宋人严羽说“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为文的一种态度。可见如何衡量、鉴别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其标准是自古有之的。
    总体来说,陕西交通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蓬勃之势,令人欢欣鼓舞,但创作类型还显单调,尚未形成形式多样的格局。散文和报告文学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诗歌和小说。就小说这一文体而言,创作中短篇小说的作者严重匮乏,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严肃文学范畴的长篇小说及其影视创作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我们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让人过目不忘、众口传颂的好作品出现,让我们的交通文学亮如阳光,迸射出夺目的光辉。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