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期 第82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9-11-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固执的文学
新闻作者:文 / 杨 斌

    在当下提起“文学”这个词,似乎有些遥远,有些不合时宜。这或许已成一些人的看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从神圣崇高的事业走向平和,这期间,喜爱和忍痛割爱的矛盾感受夹杂,与文学在当下遭受的境遇相生共长,这是至为深刻的。大约十几年前,一个从小一起玩耍的朋友非常喜欢写东西,以撰文写作为终生志向,谈起自己的文字,他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那些不成熟的文字和情绪化很强的创作曾经是多么激励他前行的动力啊!十年后再叙当年他的豪情,竟已在为一家老小生计奔波中荡然无存。
    文学遭遇尴尬,然而文学却因其精神性的高贵而愈发迷人。文学的“固执”从未因为时代的好恶喜厌降低自身的格调,好作品依然为历史所印证并为人称颂。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超越的历史眼光看待为文著书,那些跳动、鲜活、精灵般的真情实感和思想火花,那些丰富、深邃、智者式的真知灼见,对于任何一个阅读者来说,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哪怕表达的只是个人的得与失,哪怕只有一个人理解,只引起一个人共鸣,那也将以独有的魅力绽放光彩。这便是名文大作流传千百年来,被诵读千百遍仍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好的文字历久弥新,穿越时空隧道,辐照每一个需要抚慰的灵魂。倘若人只是一种观念状态中的人的话,那么弥漫在我们周围的、以文字为载体,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文学及创作则左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着实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切。我们思考着我们看到的,我们做着我们思考的。
    那么,文学创作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心态呢?窃以为除了“真”,还要“新”,这是基本要求。真实才能震撼,真实才能永恒。倘若要打动人,被人喜欢读,便要移身置换之后,对方能够体验感悟到文中洋溢的真情实感,即便是虚构想像的情怀,也要以其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赢得共鸣。为文更要“新”。面对同样的现实场景,经历同样的心理嬗变,以新颖的感悟、别样的视角阐微发幽,将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突如其来的启发,韵味往往便在其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叙述的技巧和转瞬即逝的灵感同样重要。灵感需要日月积累的培养,抓住灵感突现的那一刻,“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才能产生酣畅淋漓的好作品。
    往大了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往小了看,抒一己之情,聊以娱情自慰,别无宏愿,也是意趣。但无论大小文章,文学高贵固执的品性竟为一成不变。
    十多年过去了,那个立志习文的朋友早已性不在此,而我却阴差阳错地不得不以文为生,茕茕移力,渐渐识得其中趣味,人生竟也豁然开朗,感谢文学。诚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让人们不再像往昔那样看重文学的价值,忘却了精神朝圣者的虔诚,但人性进化的脚步加快了吗?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