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秦岭北麓的一个土塬上,交通十分闭塞,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乡亲们渴望着能够尽快修一条水泥路。
改革开放以来,乡亲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而且商品意识也逐渐增强,有的跑起了运输,有的栽种了农副产品。靠近公路的村庄,苹果等农副产品都卖完了,可就是没有客商到我们村里来,就是来了,出售的价钱也比人家便宜许多。原因只有一个,路况太差。有好几回客商拉的下雨天只能呆在家里。乡亲们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
每次休假回家,有的父老乡亲就对我说:“你是公路上干事的,给咱村里想想办法把路修好。”听了他们的话我自己感到脸红,除了积极捐一些微薄的集资款外,自己实在无能为力,我又何尝不想报答养育过的自己家乡呢?
由于村里班子不健全,集资款不到位,村里修路的事一再被搁置。看着临村一条条水泥路相继竣工,乡亲们很着急,就自发组建了修路领导小组。村里的党员老郭毛遂自荐当了村主任,他们挨家挨户的收集资款,大多数群众都很理解他们,但有少部分群众对领导小组不信任、不理解。有说难听话的,甚至还有骂声,但是他们为了修路的事,再难听的话他们忍了,还是一再做着群众的思想工作。他们还跑到区里和外县,让村里的在外职工和做生意个体户捐资,他们不知赔了多少笑脸,说了多少好话,碰了多少冷脸。几次回家,听乡亲们说:“领导小组出外跑集资款,吃饭钱和路费都是自己掏,手机费用也用了不少,可他们从不动集资的款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行动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终于把修路所需要的集资款凑起来了。
上次我回家,路已经破土动工了。看着乡亲们一个个喜悦的样子,都在称赞国家的富民政策好。过不了多久,祖祖辈辈走的那条坎坷不平的小路,即将变成通往致富道路上的康庄大道。

第四版
< 上一版
喜修致富路
新闻作者:文 / 佚 名
